元旦开笔,清朝皇帝新年的祈愿
清宫藏金瓯永固杯
新春之际,人人都会有一份美好的期愿,这份期愿,或珍藏心中,或凝结笔端,送给亲友,也留给自己。美好的祝福祈愿习俗,给数千年中国春节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穿越历史时空,打开清朝的皇家档案,我们看到,当年的皇帝在春节期间也有各种独特而有意义的祈愿祈福活动,其中第一项就是大年初一的“元旦开笔”写吉字。
开笔仪式寓意:金瓯永固 玉烛常调
清朝时期称春节为元旦,元旦开笔,又叫“元旦举笔”“元旦动笔”,本来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习俗,即元旦(春节)这天,人们在红纸笺上写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元旦开笔”,第二句话写自己当年最大的心愿,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读书进益”等等。
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仿民间习俗举行元旦开笔,但是清朝皇帝的元旦开笔活动,较民间的元旦开笔不仅增加了庄重的礼仪程序,而且在内容上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
其开笔仪式是,皇帝大年初一起床洗漱后,须赶在子刻时分,到养心殿东暖阁临窗处,研墨开笔。养心殿东暖阁窗纸通明,故曰“明窗”,“取明目达聪之义”。是时,在紫檀长案上,先置一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盛入屠苏酒,然后点燃一支蜡烛,再用朱漆雕云龙盘,中盛古铜八趾吉祥炉和两个古铜香盘,将笔管先在炉上微熏,然后用笔端曰“万年青”,笔管镌“万年枝”的专用万年枝笔,写下对新一年的希望、期盼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吉字写在两种纸上,一般先用红笔在黄纸上写数句,再用墨笔在红纸上写数句,写完后,皇帝亲自把所用物件收拾好,交人收贮,备来年开笔时再用。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不许任何人拆看,等到第二年开笔,写的吉字仍放该匣内,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字均完整地封存在内,甚至要求其子子孙孙,都“不许开看”。
开笔吉字内容:江山巩固 农业丰收
清朝皇帝元旦开笔的内容,不像民间那样仅仅写两句话,清帝元旦开笔吉字,多者上百字,少者几十字。祈望政权巩固,国家安定;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是清朝每个皇帝开笔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两项内容。如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雍正皇帝在朱笺上分别写下的吉字是“春韶介祉,开笔大吉”和“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乾隆元年(1736年)元旦,乾隆帝开笔写了三笺心愿,第一笺上写道:“登基宜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月光明,万民乐业,四海清宁,刀兵永息,长享升平,所求如愿,所愿遂成。”第二笺中行用朱笔写道:“元年元旦,海宇同喜,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左右行用墨笔写道:“愿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最后在第三笺中更尽情发挥,先用朱笔写了“天清地宁,海宴河清,天下太平,万姓安生,雨旸时若,百谷丰登,臣民乐业,上下安宁,中外清吉,所向皆从,风调雨顺,大有年成,所求如愿,所愿皆成”。又用墨笔写道:“新年大喜,四季八节十二时永永平安,吉祥如意。”
清乾隆元年,乾隆帝元旦开笔。
除江山社稷和农业收成外,针对上一年发生的大事难事,在清帝开笔中也有所祈求。如,由于雍正是经过一番兄弟相残的激烈争夺当上的皇帝,他做皇帝后,虽然用严厉手段逐渐剪除了异己势力,但宫中并不安宁,所以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元旦开笔中,他祈求“宫中清泰平安”“宫中清吉和宁”。雍正八年(1730年)他得了一场大病,经过一场生死大劫后,在雍正九年(1731年)元旦开笔中他写了“新年节令……无灾无病,此吾之愿也”,期望的是身体健康。
乾隆初掌政权时,用的是雍正时留下的老班子。这些雍正时旧人,尽管对这位新皇帝都俯首帖耳,但乾隆使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他深感缺少自己十分中意的人才,所以在乾隆二年(1737年)至四年(1739年)的元旦开笔中,每年都有“敷政宁人……贤才挺生”“贤才汇征,为邦家光”的祈望,表达了他迫切渴望多得人才的心情。
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二十五年(1760年)西北战事期间,他的开笔中年年都有“西海早靖”的祈愿。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笔中写道:“早平金川,奏凯班师,大吉。”乾隆二十年(1755年)写道:“天下太平,远夷归化……四海宾服,九州丰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写道:“天下太平,捷音早报……永靖海边,化洽中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写道:“捷音早报,永靖西海,天下太平,万民安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写道:“天下太平,捷音早报……边庭宁静,远近归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写道:“平定回部,大吉大利……早开捷音,如期应愿。”
开笔吉字解读:清朝兴衰转折的思想信号
虽然元旦开笔仅是春节文化的一种习俗,清帝每年的祈愿语也犹如说不完的套话、吉祥话,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的祈望反映的是他的执政思想和理念,解读他们的开笔吉字,不仅可以看出其本人的思想变化,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清朝社会兴盛衰亡的思想根源和影子。
“康雍乾”时期是清朝社会的鼎盛时期,前后共约100年,即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统一南中国,到乾隆中期。细细品读这个时期雍正和乾隆留下的开笔吉字,除“雨旸时若”“五谷丰登”“三羊开泰”“吉祥如意”等雷同的吉祥语外,他们每年都还会有一些新的祈求和愿望,从这些祈愿中,能看到盛世皇帝不懈的进取精神和思想。从乾隆中期开始,清朝由盛转衰,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开始的元旦开笔吉字中,已明显传递了这种信号。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时5年的平准平回战争结束,至此,乾隆基本完成了康熙、雍正皇帝未竟的事业,统一了西北。大功告成,乾隆皇帝开始产生了“武成功定”的骄傲自满心理,形成了“休养生息”的思想。在这年的元旦开笔中他写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万民安泰……武成功定,修养生息。”这种思想一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开始,他不再有新的追求和愿望,其每年的元旦开笔形成了固定不变的24个字:“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在此后的36年间,乾隆每年所祈所求,内容再无一字改变。
从每年大年初一满怀信心地写下新一年的期望和目标,到36年间无任何新的期望和追求,这一变化背后,传递的是一个最高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变化,这给清朝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不可挽回的影响。在极端专制的封建社会,皇帝的思想和意志能够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乾隆皇帝作为清朝中期国家的总掌舵人,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他志高意满、思想开始僵化、治国开始倦政、再也没有新的追求时,社会弊端开始快速丛生,前进的步伐也就逐渐停滞。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元旦一早的开笔,就给乾隆今后的治国思路定了调。所以清室中衰,不仅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乾隆思想的变化,更是重要的原因。
可叹的是,到了嘉庆时期,这种状况不仅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连开笔的每个字都是从乾隆后期原原本本抄录下来的,并且嘉庆皇帝一抄就是25年,年年元旦重复着“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的24字空话、套话经,如果加上乾隆朝的36年,合起来计算,这个经共念了61年,两任皇帝,60年祈愿没变化,一个国家,60年无新的发展思路,思想僵化如此,要想不衰落,岂有可能!
再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几个小皇帝的开笔吉字大都是由大臣提前拟好后,再由小皇帝抄写的,连吉字的内容寓意,他们可能还都不十分明白,更谈不上有新的祈望和目标。为求金瓯永固的皇帝元旦开笔之典,至此也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政治意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2月8日 总第241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hwb)微信:529288881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1号中州国际饭店1617房间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