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档案学界
  • 资讯门户
  • 档案文化
  • 档案管理
  • 文案工具
  • 论坛精粹
  • 各地动态
  • 虚拟资源

栏目导航

  • 档案学界
  • 文案工具
  • 资讯门户
  • 档案社区
  • 档案文化
  • 档案管理
  • 论坛精粹
  • 本站动态
  • 虚拟资源
  • 联系我们

本月排行TOP10

  • 联系我们

最新推荐

  • 联系我们
  • 美国家档案馆资料显示多数总…
  • 第18次国际标准化组织档案/文…
  • 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南京大屠…
  • 美国国家档案馆展出英国《大…
  • 人类最早的声音记录被发现(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
  • 2008年EASTICA研讨会
  • 韩国国家记录院-------档案管…
  • 美国档案管理专业代表团访问…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档案之家>> 档案文化 珍档秘闻>>正文内容

圆明园劫掠者罪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6日 点击数: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犯北京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是其中最令人发指的野蛮强盗行径。这些侵略军中有不少人对中国圆明园大洗劫做了记述。恰为世人留下了他们犯罪的如山铁证。他们当中有:法海军上尉巴吕、埃里松伯爵、保罗·瓦兰上校、贝齐亚上尉、乔治·凯鲁莱、查理·米特雷西和阿尔芒·吕西。另外樊国梁主教也在掠夺事件过去40年之后,写下了他的见闻。

   强盗般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

  当时20岁的莫里斯·埃里松,后于1886年即圆明园遭劫26年之后,写了一本关于那次远征中国的书:《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在此书中,埃里松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抢掠方式加以比较: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有个千真万确的细节,就是那些士官都带着试金石!”

  关于当时掠夺者发疯般一涌而入的情形,埃里松也有描述。他说:
  1860年10月7日下午三四点钟,英法联军委员会在忙着清点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此时有些勤杂士兵在园里不停地出出进进,每个人都带了些小玩艺儿出来。
  他们中有英军和法军的步兵、轻步兵、炮兵,有法军中的北非骑兵,英国女王的龙骑兵,英军中的印度锡克兵;还有些是中国苦力。
  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贪欲中烧”,等待机会进去。“有道是:最珍贵的被拿走了,该轮到我们了。我们大老远来的。”

  皇家宫殿被抢劫破坏的悲惨场面令人感到难受

  埃里松继续写道:就这样,英国人、法国人,军官、士兵,个个拼命地往圆明园里冲,都铆足了劲儿大捞意外之财。
  “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蜂窝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
  他描写那些士兵,“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还有些人抱着座钟、挂钟往外走;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就挥斧把家具劈开。那真是一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
  皇家宫殿被抢劫破坏的悲惨场面令埃里松感到难受。他从宫殿走到庭院,又看见到处都是跑动着的抢劫人群,他们“朝宫殿、宝塔、文源阁跑去。”
  夜幕降临时,埃里松才回到营房。他遇见一些士兵,个个都满载着战利品。他还特别强调了英法两个军营的不同之处:
  “英军军营里人也同样很多,但一切都极为有序。而在我们这儿,整个就是个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人家那边则把东西都码放在各个营帐里……”

  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个黄金乐园里的奇珍瑰宝

  当时担任法方战利品委员会代表的保罗·瓦兰这样叙述他在圆明园看到的情况:“圆明园后边是一个更大的湖,周围有三座建筑物:右边一个为文源阁,里面收藏着大量的文书档案和中国墨盒,还有一些艺术品;另外两个建筑物里全是贵重的家具和织物。”
  工程兵上尉贝齐亚的日记是1903年他死后发表的,其中说到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地方没能搜索到,特别是一些庙宇,那里面珍藏着很多用宝石镶嵌的佛像。他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将近半夜,军中一个有身份的人牵着几匹骡子进了皇宫,把在未搜索到的地方偷的物品往骡背上放,甚至搬了两趟。
  夏尔·米特雷西则力图尽量缩小劫掠行动的规模。他说:“每个人只能拿自己的那份东西,以能够带走为限。”他还说,士兵把余下的贵重丝绸拿来当包袱布用。
  乔治·凯鲁莱是葛罗男爵领导的使馆外交官,他因职务的关系而不能去搞这种大捞特捞的事,对此他遗憾不已。他在北京安顿下来后,就跑到法军军营去拜访他的朋友,观看他们抢来的珍宝:
  他们个个都是一副诡秘的样子,跟我们讲他们在中国的阿拉丁神宫搞到了相当于十几万法郎的东西。张口闭口就是几百万、金条、绿宝石、珍珠、景泰蓝、玉器。那些当兵的为眼下抢来的东西而发愁,巴不得把它们都卖掉,卖给我们这些没法去发财的人。而我们呢,只能花钱去买军队不屑要的那些东西。

有个士兵用一尊纯金的菩萨像换了一杯苦艾酒

  事件发生40年后,樊国梁主教写下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里面有不少趣闻轶事:
  听一个士兵讲,当时他想抓一只藏在沙发下的小狗,手却碰到一个大铜环。他挪动沙发,拉开那个活门。小密室里有两个匣子,里面装满镶嵌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腾空背包,把那些宝物迅速地装了进去。
  很多人的羊毛长袜以及骑兵的背包里都装满了宝石。尤其是食品店和小卖部的管理员个个都发了财。
  据说,有个士兵用一尊纯金的菩萨像换了一杯苦艾酒。菩萨像的肚子里经常藏着宝石和金条,所以,对那些大肚弥勒佛,我们的士兵少不了要捅上几刀。
  樊国梁主教和其他的见证者都证实,掠夺者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把所有财宝带走。
  阿尔芒·吕西对他积极参与对圆明园的掠夺毫不隐讳。他写道:“要是说有抢劫的话,我只是在掠夺之后或者说在那期间,搜罗了一些小玩艺儿。此外,我觉得实在漂亮的,就捎带弄上两三件皮货和几件瓷器。大家都说那几天的机会实在太难得。

景泰蓝大花瓶及青铜器比比皆是

  阿尔芒·吕西一看见圆明园就开始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值三千万法郎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瓷器、青铜器、雕像中总之是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我想,远自蛮族对罗马的洗劫以来,没有人见到过这样好的东西”。
   阿尔芒·吕西陪同孟托邦将军进入御座宝殿,“绝妙的雕刻品”、几百年的景泰蓝大花瓶以及“精美的青铜器”,比比皆是。
  他肯定地说,他看到巴特尔准将及其手下的军官毫无羞耻地、自顾自地、毫不客气地搬东西。他眼看着一本封面烫金镶着宝石的书,还有一些漂亮的景泰蓝小烛台,一转眼就不见了。
  他还谈到安在宝殿旁边的小祈祷台正中央的一个纯金小宝塔,它上面的宝石和珍珠都被抠走……
  阿尔芒·吕西和另一个英军翻译官共同瓜分了一本用朱笔批写的文书,那是皇帝的亲笔批示。他居然恬不知耻地说:“总之,每个人都弄到自己的一小份东西,可惜事情来得那么突然,谁都没能拿得更多一些。”
  阿尔芒·吕西向他父亲这样描述当时文物遭破坏的场面:
  我找到皇家的家具库房,我们的士兵正在那里抢东西,那场面很特别,令人遗憾又感到滑稽可笑。东西几乎完全被砸碎,这是士兵们的一种奇怪的乐趣,他们在挑选东西时表现出极为荒唐的癖好。
  我还看见一些非常精致的瓷器被摔得粉碎;还有些很古老的漆器、碎纹瓷、象牙制品、玉器,被砸得碎片满地;有些人拿彩釉花瓶当球耍。
  齐脚踝深的制作精美、用金线挖花织制的绸缎堆了满满三个大院子,奇光异彩,华美绚丽,令人难忘。然而,有人用每米值5个多金路易的锦缎当包袱布用,把他们抢来的小玩艺儿包起来!

联军军营看上去像个巨大的旧货铺

  阿尔芒·吕西还谈到御座顶上的华盖:我不知道那是用什么贵重木材雕凿而成的,那雕刻真是了不起,全是中国稀奇古怪的东西,极尽想像力;还有特别怪诞离奇的洛可可风格图案,与出人意料的精巧、品味颇为高雅的装饰结合在一起。
  他本来很想把那件“独特的东西”带走,因为没有手推车,只好放弃!第二天他弄了辆车子又去了,然而那华盖已经七零八落。
  阿尔芒·吕西骑马走到一座“精雕细刻”的大理石宝塔前。那宝塔建在一座假山上,登高望去,景致美不胜收:“一座座宫殿,一泓泓湖水,湖中荡漾着经过粉饰装潢得五彩缤纷的船只;湖中有一小岛,上面是后宫”。
  在这座宝塔里面,他发现有“好几套镶金银宝石的马鞍”,还有“两座非常漂亮的青铜怪物”。因为没有办法把他们弄走,他只好在上面画了个十字。
  在返回的路上,他看见几个中国人用一辆大车载着他们的家人走过。阿尔芒·吕西上前强行征用,强迫这几个倒霉虫去帮他拉他的战利品。
  像这样强行拦车的人不只是阿尔芒·吕西一个人。他若无其事地说,在往回运战利品的时候,他还遇到“另外四辆大车,命运都一样,都是以皇上的名义”……
  如果说经过两天的抢劫,“法国人的军营看上去像个巨大的旧货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毫不为奇。阿尔芒·吕西如是说。
  巴赞库也描写过法军军营令人惊愕的场面:
  “那里营地看上去根本不像军营,怪诞得出奇。加金丝交织的织物、五光十色的丝绸锦缎、艺术品、青铜器、极为精致的宝物匣,统统堆在营帐前,有的被撕裂,有的东西只剩下半个。士兵们蹲在地上,用惊诧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奇珍异宝,那都是掠夺来的、要统一瓜分的战利品”。
  掠夺的赃物到底有多少,阿尔芒·吕西提供了一个概念。他发现“军队特别有眼力”:
  “我们没有带车子来,但是300多辆车装的全是战利品”。所有的士兵除了规定的背包,还都背有沉重的包袱。有些士兵甚至强迫可怜的农民来为他们背东西,“然后用手牵着这些‘运输工具’身后的附属物(中国人后脑勺上的长辫子!)。这些士兵还得意忘形地嘲笑那些把什么都背在自己身上的战友”。
  保罗·德拉格朗热中尉以另一种笔调写出他在圆明园大掠夺之后的伤感情绪:
  “我们撤出那些被蹂躏、践踏、掠夺的宫殿,心里充满凄凉感,因为那场面真是令人哀伤,好好的珍品,好好的瑰宝,那么快那么突然就成了一堆垃圾。”
  贝齐亚上尉比保罗·德拉格朗热中尉心情更加沉重:
  “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这悲惨的战争一幕无论如何是遮掩不了的,它使军队失去了尊严,使一些人失去了荣誉!”

  原载于《档案大观》2009年3月13日 406期1版

(责任编辑:admin)


联系方式:0371-63875032
微信:529288881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71号中州国际饭店1617房间
  • 上一篇:一份见证香港回归祖国的珍贵档案
  • 下一篇:元宵节习俗漫话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