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2月23日
档案整理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学习、借鉴兄弟省区试点经验,9月10日至21日,由我处和办公室牵头组织百色市、平果县、隆林县、天峨县、天等县等发展改革系统同志赴青海、甘肃两省(以下简称“两省”)学习考察和调研。此次学习考察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的形式,现将学习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青海省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2004-2008年累计搬迁人口1.37万户、6.68万人。搬迁项目总投资8.4亿元,其中国家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4.4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中心,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多方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经过多年努力,到2008年底,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97.67万人下降到75.7万人。安置方式主要有集中安置、自主安置和跨县安置三种方式。
(二)甘肃省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3个。2008年国家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2.7亿元,搬迁人口6.13万人。自2001年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专项资金14.6亿元,搬迁人口34万多人。主要安置方式: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二、主要做法
从“两省”考察情况看,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安置区基础设施完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迁入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通过实施搬迁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脱贫步伐加快,致富空间进一步拓宽。“两省”试点工程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成立了易地扶贫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指定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部门工作分工。在市、县政府领导下,发改、扶贫、国土、建设、水务、教育、卫生、农业、林业、交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采取调配、置换等方法重点为搬迁解决土地困难问题。对确需跨村安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相关规划要求统一征用安置地。同时积极开展对原居住点的土地整理,实现了占补平衡。注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入地的水、电、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注重规划指导,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级规划,对每个项目迁入地的土地、水源、水质及上学、就医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过多方案比选,选择无地质灾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良好的地区。实施的每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做到入户调查、实地察看,组织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愿望,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打好基础。为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效益评估和易地扶贫规划编制,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在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
(三)加强资金整合,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后续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等各项内容,在扶贫整村推进、产业贴息扶持、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工代赈等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集中技术、人才、物资及各方力量。“两省”特别注意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衔接,凡上报国家计划不再随意变动,按当年计划来尽早开工项目。在国家计划资金未到的情况下,市县农户和工程队预先垫付,重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例如甘肃省2009年的计划到10月止已实施完成60%,有50%农户今年底可以迁入新居。大多数地区能按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批复和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验收,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
三、考察体会
通过考察、参观比较,考察组成员对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更直观、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大家深深地感到:试点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问题。此项工程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群众满意工程,是一项造福群众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将其实施好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付出加倍的艰辛。
(一)以产业发展定搬迁规模,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是应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有了产业支撑,搬迁后生计就能得以解决。青海和甘肃两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所有安置点都以产业为依托,并根据各自情况,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搬迁群众生活越过越好。以产业发展推动搬迁、带动搬迁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也是我们这次学习考察感受、体会最深的一个问题。
(二)科学规划布局,统筹开发建设,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是实施好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在项目实施前,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方法、政策,深入迁出村镇,了解农民搬迁意愿,积极宣传易地搬迁的政策、补助标准等,并深入细致地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使搬迁群众对享受的权利和政策心中有数,调动他们参与搬迁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搬迁范围和对象。其次,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区水土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选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社会条件好,产业开发潜力大,承载容量大的土地进行规划,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地点和规模,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实施方案。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权、利是实施好项目的关键。易地搬迁工程投资大,建设任务重,工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难题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项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到机构落实、领导落实,人员落实、任务分解落实,一级抓一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四)严格制度管理是实施好项目的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安置、土地调整、政策协调、户籍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程和资金管理制度,既可保证工程建设有章可循和工程建设质量,又能促使资金按时到位,此外建立完善的移民管理制度,对保证安置区社会稳定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五)加大项目监督与检查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牵涉许多单项工程,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广大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试点工作的成败,此外,试点工程政策性很强,在实施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和问题,综合管理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工作建议
为确保我区试点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结合试点工作前期开展情况,借鉴外省试点经验,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主导产业,加强搬迁群众培训。搬迁群众从原居住地搬迁到安置区,对新安置点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各工程实施县(市、区)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依靠搬迁广大群众,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升,集中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选准搬迁点和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可以实行一主多副的办法,确保产业有较好发展。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传、帮、带等措施,使搬迁群众掌握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同时各地要依托安置区资源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并按照农牧结合和集约化经营等思路发展生产,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使搬迁群众能够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二)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全程管理,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及安置区土地调配确权情况登记表填制、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等工作。对工程定期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质量不合格,资金使用不合规以及实施内容与批复方案不符的,要严肃处理,及时整改。自治区易地搬迁办公室将根据各地上报工程实施情况对试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
(三)切实做好项目整合工作。在试点工程中,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要在短期内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及发展问题,还有一定难度。要坚持生产、生活并重,充分考虑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要完善安置区农技推广、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只有加大力度整合相关部门资金,通过多部门综合扶持,才能尽快帮助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因此,要积极引导交通、农林水牧渔、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县为单元,以项目为支撑,以规划为基础,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做好项目整合工作。县(市、区)政府发挥统筹全局、领导和协调各方作用,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设计方案和项目的对口报批工作,保证项目落到实处,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20XX年XX镇扶贫工作站紧紧围绕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和“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XX镇贫困系统1896户8640人,其中已脱贫789户4103人(20XX年脱贫233户1212人、20XX年脱贫94户506人、20XX年脱贫196户950人、2017年脱贫266户1435人),未脱贫1107户4537人(20XX年计划脱贫373户1930人、2019年计划脱贫1758人、2020年政策兜底849人)。XX镇共6个贫困村(其中坪子村、岩头村为深度贫困村),2017年已出列冲子村、河畔村;20XX年计划出列平丰村、朱家坡村;2019年计划出列坪子村、岩头村。
二、“五项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不漏一村、不漏一寨、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户户见面的要求,XX镇认真开展各小组严格开展“五项专项治理”工作,按照“三率一度”的工作要求和“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户退出标准进行逐一核查。XX镇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9户8403人,本次整改共出动226人次,目前漏评率为0.67%,错评率为0.4%,错退率为0.32%。共查出疑似漏评户61户269人人,此类人多为整户施保的低保人员。疑似错评户45户135人人,此类主要为“四有人员”和集中供养的五保户。错退户8户37人,此类人多为20XX年、2015年无产业资金支持的脱贫户。家庭成员遗漏共286户,人口增减334人。通过本次整改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将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员信息进行核对,扶贫资金专项治理:认真梳理20XX年-20XX年涉及27个涉及819.57万元扶贫资金项目,对没有完成3个项目提出整改措施、时间,涉及3个项目我镇已经积极与县财政局、扶贫办对接实施。
三、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实施20XX年计划脱贫贫困户每户1万元购买两头能繁母牛项目,计划脱贫贫困户每户购买能繁母牛2头、年底产仔产生收益,项目正在实施,对20XX年计划脱贫全户外出的剩余资金安排2019年计划脱贫农户实施;XX镇扶贫资金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无挪用情况,梳理实施20XX-2017年其他项目。
四、干部的培训和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情况
XX镇每季度至少1次对干部职工政策培训及脱贫攻坚知识考试,帮扶干部每月一次走访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对贫困户每户发放一份政策口袋书,配合毕节市前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让贫困户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
五、把小额扶贫贴息特惠贷落实情况
认真按照程序、资金用途、审核把关、公示对20XX年上半年565笔2167万元贷款进行贴息,共计贴息资金332049.2元。
六、干部帮扶、社会帮扶及对口帮扶情况
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认真开展20XX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好全镇干部职工,积极配合好县政协、威宁县妇幼保健院领导干部开展好结对帮扶工作,按照一访认门户、二访出思路、三访上措施、四访见成效要求,每月走访一次;结合农户发展意愿,对20XX年计划脱贫贫困户已经落实了相应的帮扶措施。结合县直25名干部,组织XX镇各单位132名(含驻村干部)干部职工对20XX年计划脱贫的373户1930人(含易地搬迁84户、2017年已安排脱贫16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我镇目前无社会帮扶及对口帮扶工作。
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20XX年度已搬迁入住的33户164人,进一步确保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对宅基地实施复垦复绿工作。针对2017年度计划搬迁的34户173人,按照县指挥部安排有序组织入住工作。20XX年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农户154户785人。
八、对本乡镇(街道)在“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
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XX镇认真组织开展已脱贫户及20XX年计划脱贫户“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摸底排查工作,20XX年9月4日召开排查业务培训会、该项工作正在推进开展中;该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是教育资助不到位、二是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变化大、三是部分贫困户给危改资金也不修建房屋、四是大病家庭返贫几率大、五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六是贫困户环境卫生差;原因:一是部分学校实施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有偏差,二是家庭成员中老人有流动居住情况,难把握常驻人口信息,三是贫困户主动、积极性差,等靠要严重,四是家庭成员中患有大病者、整户开支较大,五是贫困户改善环境意识差。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整合资金建设农户“四有五覆盖”、环境设施建设等项目;
二是加大帮扶、政策宣传、培训力度;
三是加大脱贫攻坚人员组建队伍、培养一直能吃苦耐劳、有责任担当的队伍;
四是结合我镇资源、加大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增加贫困户就业渠道。
2019年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梳理核查我镇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脱贫名单,2019年计划脱贫1758名贫困人口。
二是加大对贫困村的帮扶力度,计划出列坪子村、岩头村。
三是按照“54321”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开展2019年计划脱贫贫困户帮扶工作。
四是开展对20XX-20XX年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帮扶”工作,针对已脱贫的达不到“一达标二不愁三保障”的农户进行“回头帮”,缺什么补什么。
五是争取资金项目对贫困村“五通四有”、贫困户“四有五覆盖”全覆盖。
六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加干部对贫困政策熟知度,同时增加贫困户的政策宣传率。
七是充实扶贫干部队伍、培养一直能吃苦耐劳、有责任担当的扶贫队伍。
可以采取先兑现新房,让他们体现新生活,后拆除旧房的方法进行引导。
1、2015年12月8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根据《方案》,“十三五”时期将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扩展资料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如期完成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三县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召开村民大会、走访农户、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多种舆论工具,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通过政策宣传,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纠结和安置地原住居民的“排外”思想,充分调动了迁出、迁入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紧扣政策,精准识别。为了使符合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三县党委、政府走乡串户,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通山县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锁定流程图,严格按程序精准核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即贫困户申请——群众民主评议(附会议记录)——公开公示——村委会和县、乡(镇)驻村工作队认定——乡镇政府审定——县政府锁定——公示公告。
经过前后多轮反复审核,最终确定了全县易地搬迁对象5274户15600人。谷城县结合精准识别“回头看”,对易地搬迁对象采取“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审核、县审定”的精准识别法和“4个3”工作要求(即三必到:国家干部、村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到户调查;
三必见:见房、见人、见地;三必签:镇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县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在调查表上签字;三公开:政策公开、评议公开、对象公开),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力求搬迁对象不漏一人。
(三)坚持规划,确保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三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中,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目标任务,一手抓进度,一手抓质量,协调推进。一是强化搬迁规划的科学性、政策性。在规划面积上严格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组织实施。对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由村组织集中建设周转房,产权归集体,五保户享有居住权。
同时,充分考虑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集中安置点要么选址交通便利、商贸活跃村镇黄金地段,要么选址重点旅游景区周边,要么选择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附近,科学布局安置点。二是强化工作流程的规范性、统一性。
通山县印发了《通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管理实施细则》、《通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于项目立项审批、前期管理、施工管理、变更管理、资金筹集管理、项目验收管理等七大环节进行全程规范,明确工程建设包括材料数量及材质档次等诸多具体事项,规范统一材料及装修标准。
同时,各地还实行“两书一牌”(法定代表人签署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志牌)公示制,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实行考勤制,安全站、监督站、市场站等监管队伍长驻一线现场,全程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三是强化工作倒逼的约束性、激励性。坚持工作责任传导,层层传递压实工作责任。
以军事化的作风,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目标任务。调查的3个县、镇、村三级层层签订军令状(责任状),建立国土、住建、扶贫、财政等职能部门责任清单。京山县县镇村三级近200名干部深入一线现场指挥、指导和督促易地扶贫搬迁,形成县、镇、村联动合力。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履职尽责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两月一约谈的机制。
建立例会协调制度,每周一召开碰头工作会议,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掌握存在具体问题,收集工作建议,逐一解决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京山县委县政府还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乡镇换届的重要参考依据,凡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不力的,在干部人事调整时不予考虑。
(四)力求脱贫,强化后续产业建设。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来遴选安置点,针对不同的搬迁对象,选择不同的安置方式,做到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考核,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模式。京山县坚持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同步建设。
结合贫困户的能力、意愿、专长谋划产业,根据产业承载能力谋划安置点的选址及搬迁规模。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搬迁对象因地制宜发展以林下生态鸡、香菇、生态龟鳖、花卉苗木等为主的特色农业。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网: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批复”的程序,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主要针对居住在深山、库区和地质灾害、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的农村自然村或居住点的同步搬迁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或离中心村、镇较为偏远的农村自然村或居住点的同步搬迁人口,按照“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县批复”的程序,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安置方式采取以县城安置点点内集中安置为主,点外分散安置为辅,按照“县城安置先集中后分散、乡镇安置分散安置”的原则,统筹谋划,分类实施。 通过采取由政府统规统建的方式,县城安置点点内购房安置同步搬迁户约300户1643人。
扩展资料:
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规定:
1、因同步搬迁对象认定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各相关单位要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调、认真组织。各镇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职责清晰、程序公开,确保同步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2、各镇要按照申请程序和要求,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秉公办事,切实将此民生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搬迁户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虚假搬迁及套、冒用他人搬迁资金的,按套领扶贫资金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镇、村要对在各个审核环节符合条件或公示无异议的家庭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登记建档,对不符合条件或公示有异议家庭的申请资料要退回本人,并说明原因。同时要切实做到交接手续齐全、申请材料规范,不丢不乱。
参考资料来源:定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南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
扶贫办上半年工作总结
我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扶贫办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解决和巩固贫困群众温饱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按照“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在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小额信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时间过半,计划任务完成过半。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的情况
1、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69个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5万元,项目工程已于2015年3月底全面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3182户1212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百年未遇的抗旱救灾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全面完成了2015年度第一批9个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第一批争取实施的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涉及4个乡镇8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受益农户497户1297人。项目总投资428.91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3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77.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6.83万元。二是加强与上级对接沟通,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对接协调,省州初步确定2015年度下达我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国家补助资金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个,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搬迁安置特困农户3人;第二批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6个;农村安居房改造1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1万元。
2、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按期全额收回发放的17万元小额贴息到户贷款;二是争取并及时发放2015年度第一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15万元;三是争取2015年度第二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万元,使2015年度的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达到35万元以上,创历年新高。四是创新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使我县的小额信贷工作在全州成为亮点,工作经验被其他县市借鉴推广。
3、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奠定基础。2015年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4人次。上半年争取到2015年第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万元。目前已组织完成引导性培训12期15人次。
4、社会挂钩扶贫不断深入,“大扶贫”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各级挂钩扶贫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我县共有1家中央单位、2家省级单位、15家州级单位、79家县级单位参加挂钩扶贫和4名厅级领导联系我县贫困地区挂钩扶贫工作。半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和领导积极为贫困村出谋划策,向贫困地区捐款31.5万元,捐物折资46万元,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82万元,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发展。在挂钩扶贫工作中,很多单位都比较重视,挂钩扶贫工作开展比较扎实。例如,挂钩扶贫县的中智公司为支援我县抗旱捐款4万元。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到赵家店打苴基指导扶贫工作。副州长左荣贵亲临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州民委领导到扶贫联系点赵家店乡打苴基村委会走访慰问贫困农户,捐赠4元。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到扶贫点湾碧乡高坪子村委会,损赠现金15元,捐赠电教设备1套价值元,共计17元。州统计局为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捐款1元。州民族艺术剧院为扶贫点金碧镇涧水村委会捐款元,捐赠被子2床,并到金碧、三岔河等乡镇开展送剧下乡活动。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项目。通过协调,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一件,为我县27所小学和5329名小学生争取到价值66.79万元的“爱心包裹”。
5、“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按期完成。通过广泛调研,实地查看,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意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办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在今后的5年中,将重点推进以下四大工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是计划在7个乡镇完成6个整村推进项目,在5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帮助群众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在产业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计划发展优质核桃5万亩,葡萄3万亩。每年发放小额信贷到户贷款25万元,五年共计125万元。争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家,每家贴息贷款8万元;三是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个,就地就近安置贫困群众4人。实施危房改造15户,茅草房拆除重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建3675户;五是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5人,技能性培训45人。
6、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财政扶贫资金坚持专户运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省、州批复的项目组织实施,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
7、各项中心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按县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切实抓好烤烟、核桃、党建、扶贫挂点联系工作,挂点联系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二是认真落实好抗旱救灾工作。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我办度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多名工作人员驻村帮扶,组织干部职工捐款,落实包保责任制,投入抗旱经费21元,确保所包挂的龙街乡鼠街村委会抗旱与春耕生取得阶段性胜利。三是普法与依法治理、平安单位创建、信访维稳、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落实。
二是调整充实了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单位,明确到项目,考核到个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四是县委政府督查室把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列入了督查内容之一,定期进行督查。
五是完善了挂钩扶贫工作机制,把挂钩扶贫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全面推行贫困村首扶制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农村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切实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的工作要求,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自然村,以贫困农户为扶持对象,把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严格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效益为着力点,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
二是严格实行资金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设立扶贫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金额度等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有效遏制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确保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
三是严格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和县级回补报帐制,严防出现资金滞留、挪用、虚列支出现象,确保了资金运行安全。
四是实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廉政合同“双合同”管理制度。
五是实行项目定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在项目建设中组织人员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项目建设结束后,实行县乡两级竣工验收制度。
六是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规模、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资金进行分配为主的同时,引入以奖代补机制,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对扶贫工作成绩不明显的乡镇减少投入,将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的绩效挂起钩来,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七是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健全完善项目建后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效益。
4、实行挂点联系制度,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扶贫办干部职工分片联系乡镇,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将所联系乡镇的各项扶贫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科技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会挂钩等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整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明显提升。四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半年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解决了.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全年计划数1.5万人的47%。五是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及时投入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
今年3月底完工的69个整村推进项目复修坝塘2件,畜水6万立方米,新建三面光沟56千米,水池126个,畜水24898立方米,架管59千米,设u型槽537米,复修水井1口。今年4月中旬发放的1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为1886户贫困农户春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投放使项目村的用水得到有效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遇到自然灾害时返贫率高,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调查测算,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53793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7%,特别是今年又遭遇特大旱灾,使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个别乡镇和单位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现象,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开展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选择项目、参与实施项目、参与监督管理项目。
四是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扶贫资金投入有限,每个贫困村仅投入15万元,许多贫困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村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2个,占1919个村组的13%,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资源整合有差距,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由于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有不同的投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帮扶贫困村的难度较大,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扶贫项目的亮点不突出,示范作用不明显。
六是扶贫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县每年争取的各扶贫资金在5万元以上,资金项目覆盖面广点多,工作量大,扶贫任务艰巨,现有工作人员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我办现有在编人员12人,其中一名副主任至今抽调到招商局任副局长,剃除驾驶员1人、新农村工作队员1人,实际从事扶贫业务工作的仅9人。
三、下步主要工作计划
(一)认真落实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提高法制政府四项制度落实水平、强化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巩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成效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在县扶贫办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做好相关项目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1、做好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一是做好省级第二批26个扶贫整村推进规划评审,争取在7月初批复实施;二是做好第三批州级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争取实施2个左右,使2015年度的整村推进项目达到5个以上,比年初计划的4个净增1个以上;三是对争取的整村推进项目按要求组织实施好,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工。
2、做好2015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搬迁安置农户3人。
3、做好2015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以上。
4、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万元的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项目。
5、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户农村安居房改造工程。
(三)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好2015年度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跟踪、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小额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资金放贷方案,抓紧落实放贷工作。今年,计划争取并及时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5万元以上,对发放的资金加强跟踪问效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坚持不懈地把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引导性的技能培训力度,力争在2015年1月前完成3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和4人技培训转移工作。
(五)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健全考核奖励机制,抓实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养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鼓舞先进,激励后进,形成全县扶贫干部勇于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对责任、权力、利益的管理,加强教育引导与监督检查,牢固树立扶贫系统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从制度上、思想上、行为上筑牢反腐倡廉防线,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全国无人居住搬迁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完成。据自然资源部介绍,除少数安置人员家庭长期外出或发生内部纠纷无法办理确认证外,绝大多数迁出人员都取得了房地产权证。先后出台两份文件,对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22个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明确要求改进工作岗位,积极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实行关爱除号管理。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工作流程,统一组织集中管理。
每月安排工作进度,定期汇报进度,促进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自然资源部通过发布信息通报、实行周报告制度、重点省份集中调度、指导解决堵点、开展公开巡查、秘密走访等方式,深入、细致、实践地推进相关工作。全面提高登记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实施信息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员集成,减少申请材料和处理环节,不断缩短不动产登记时间;出台了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服务的措施,实施了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一窗口并行处理”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目前,各市县基本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
切实化解群众的忧患和焦虑,增强群众获得感。继续推动地方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登记难”,一大批群众取得了产权证书。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稳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完成易地搬迁住房不动产登记,全国登记搬迁住房258.18万套已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监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部署,努力规范不动产登记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切实发挥不动产登记在保护产权、保障交易、惠民惠企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