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1月24日
档案数字化加工
石家庄数字档案馆建设单位主要由河北省档案局、石家庄市档案局、石家庄市文物局、石家庄市信息化办公室、石家庄市档案馆等有关部门组成。河北省档案局负责指导整个档案馆建设工作,石家庄市档案局负责档案馆总体规划、管理、建设和运营,石家庄市文物局负责档案馆文物保护工作,石家庄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石家庄市档案馆负责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曹泽欣 郭安北 朱虹 王鹏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 石家庄 050002)
摘要 本文从铀矿地质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阐述了技术路线,论述了方案所设计的关键技术。最后,就数据的组织、总体框架、模块功能设计、结构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 地理信息系统 方案
1 前言
1.1 铀矿地质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铀矿地质工作开展五十余年来,积累了海量的地质档案资料。这些数据是铀矿地学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潜力。随着“数字地球”与“数字国土”工作的不断深入,空间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得到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利用3S技术对科技成果进行管理的热潮正在兴起。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工作的需求,尤其在信息的快速存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相对其他地质行业,数字档案建设起步较晚;
(2)基础数据建、入库率低;
(3)地质档案管理方式老化:主要还是以人工方式为主,图形和属性数据管理分割;
(4)地质档案服务层次较低:服务处在低级阶段,检索工具简单(目录级),查询时间长、查准率和查全率不高,地质档案的复制、年终报表统计仍然以手工为主。
1.2 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库、GIS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的建立提供了可能。GIS作为空间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是进行铀矿地质档案管理、服务的最佳途径。基于MAPGIS的数据中心集成开发技术,建立MAPGIS的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可解决铀矿地质档案实际工作面临问题,实现铀矿地质档案管理现代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管理数字化、资料服务网络化。
2 技术路线
(1)应用MAPGIS数据中心架构,结合铀矿地质档案的特点,建立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能力的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框架。
(2)应用MAPGIS-IMS,采用Web Service技术,建立基于Web服务的档案发布管理、综合查询、档案利用、符合OGC标准的数据服务的模型,实现空间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
(3)应用国内权威的电子签章技术,为系统提供电子签章功能,满足档案管理日常办公的电子批文需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利用MAPGIS空间数据引擎和SQL Server等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3 方案涉及的关键技术
3.1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服务技术
铀矿地质档案资料中,地形图、地质图、专题地质图件等空间数据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数字铀矿地质档案建设方案中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服务成为技术关键点。要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服务的能力,应解决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存储,空间数据的查询、检索等功能。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基于MAPGIS平台,通过MAP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和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力的结合,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存储、服务等问题。MAPGIS的空间数据引擎负责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存取管理,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3.2 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可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设计灵活的系统框架。系统功能通过组件、模块来搭建,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可使建设方案更为健全,易于维护,同时,给以后的扩展、与其他方案的集成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3.3 Web Service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方案将基于Web Service技术,结合MAPGIS平台对OGC标准的支持,提供标准的数据服务接口,开发瘦客户、基于浏览器的方案功能模块,用于数据管理、服务和发布。
3.4 电子签章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采用嵌入式中间件方式,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减少重复劳动,方便各个环节的审核、批复、签字;追踪监控复制电子数据的流向。
4 数字铀矿档案馆建设的方案
数字铀矿档案馆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核工业地质局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维护;合理配置资源,面向管理、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符合铀矿地质特点的数字档案馆方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使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和国际接轨,管理、服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4.1 数据的组织
核工业地质资料数据主要为成果地质资料,具体包括地质档案数据、图形数据(空间数据)。
(1)空间数据组织形式。对于空间数据,可以利用MAPGIS平台构建空间数据库,根据空间数据的具体分类情况进行组织,构成相应的树形数据目录结构。一般情况下,一个档案号构成一个空间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包含多个要素数据集;一个数据集相对应于一幅图件,而构成图件的多个专题要素图层构成,有序地存储在数据集中。
(2)地质档案数据组织形式。地质档案可分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类型,档案由正文、附图、附表及附件4部分内容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档案包括一篇正文、多个附图文件、多个附表、附件若干。对于地质档案的组织,可以在分类基础上进行,通过关键字段将档案的各部分内容紧密关联在一起。
4.2 总体框架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是一个以MAPGIS、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主要提供地质档案资料数据管理、资料借阅管理、日常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查询功能的集成化多层结构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示。
图1 总体框架
4.3 模块功能设计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是一个管理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管理、综合查询、信息发布、利用管理、系统维护等五大模块(图2)。
图2 模块功能组成
4.4 结构模式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采用大型数据库和成熟的GIS平台、C/S和B/S共同存在的混合结构模式进行搭建(图3)。
地质档案数据管理部分为C/S模式,主要供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维护管理,部署在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
其他模块基于B/S模式,部署在档案馆电子阅览室,通过浏览器查询地质档案数据;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主管领导、外部分支机构之间相关的日常工作处理事务通过专网连接。
图3 结构模式
4.5 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由一系列硬件、网络、软件系统方面的安全策略组成。
(1)硬件资源的安全策略
硬件资源的安全策略主要针对数字化铀矿地质档案馆中所涉及的硬件实体的安全防护,包括:机房的安全保障、主机设备的安全、涉密设备的安全,采用独立、安全的管理模式等。
(2)网络方面的安全策略
确保网络方面的安全,做好内部网络规划,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确保网络畅通,避免因网络阻塞或中断,导致业务受影响。如有必要,建立专网连接,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系统及数据方面的安全策略
系统及数据方面的安全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电子签章,②授权管理,③身份鉴别与认证,④数据自身安全,⑤病毒防范。
5 结语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铀矿地质资料的分类、组织、采集、存储、管理、服务等全过程。设计建设方案时,应充分利用网络、GIS和数据库技术,结合铀矿地质资料的具体特点,优化地质档案数据组织、管理,提供地质档案的高效服务,研制起点高、易操作、功能强,切实可行的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实现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数据管理人员和用户的利用,真正发挥铀矿地质资料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使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和国际接轨,管理、服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石家庄市档案馆由原地、市档案馆合并而成,馆藏档案全宗290个,有档案102117卷,图书资料15929册,报纸合订本6154本,声像档案11772张(盘)。档案上架排列总长度为1488.4米。馆藏起止时间为1900-2002年。馆藏文书档案包括革命历史档案、旧政权档案、建国后市直(含原地直)机关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三大部分。其它档案有房地产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已故干部档案、名人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等。有部分实物档案、金石档案拓片等。 为已故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档案。名人档案,有劳动模范张兴让、文艺工作者奚啸伯等的档案。会计档案,有直属单位交来的账本、报表、凭证等。声像档案,主要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石市视察、解放石家庄、各种大型会议、市育红学校及部分名人等的珍贵照片、录音、录像等。其中反映义和团在正定等地活动,白求恩、戎冠秀、中共早期党员朱链以及解放石家庄的照片是难得的珍品。金石档案,主要有辖区内现存历代碑刻的拓片、文字抄录及照片等。其中最早的是元氏县《祀三公山碑》,形成于汉元初4年。此碑字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的杰作,是享誉国内外的汉碑珍品。图书资料,有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赵南星家谱》等古籍,有直属单位编写的史志等编研材料。报刊资料,主要有《人民日报》、《经济参考》、《体育报》、《醒民报》、《大公报》、《石门日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报纸共80种。
根据上述职责,石家庄市档案局(石家庄市档案馆)设7个内设机构:(一)办公室负责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宏观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局(馆)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编制全市档案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起草和审核综合性文件;承办和协调机关各类会议,处理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档案信息和统计工作;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和机关公文运行、机要保密、档案、督查、信访、人事等工作。负责管理机关财务;负责管理机关国有资产,配置档案库房、办公用房的设施设备,承担机关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相关工作;拟订全市档案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二)业务指导处依法编制全市档案接收中长期工作规划;检查、督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档案的归档整理,并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负责对县以上各级档案馆档案接收、收集、整理、保管等业务事项的指导;负责对市管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档案指导、检查与验收;会同市委组织部对干部档案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三)政策法规与宣传教育培训处贯彻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档案工作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负责档案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许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效能监督检查;负责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编制全市档案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科研立项和市级以上科研成果的鉴定推荐工作;搞好全市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我市档案人员教育培训计划;负责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档案信息的编辑;负责档案学会的日常工作。(四)档案保管利用处负责接收市直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及进馆档案的质量检查;负责馆藏档案资料的保管、整理、统计、著录、编目、鉴定和定期检查工作;负责馆藏档案资料对外开放、利用和检索工具的管理、使用工作;负责档案展览、接待参观工作;做好档案库房的统一管理工作,确保档案安全。(五)技术处研究和推进档案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为本馆档案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负责馆藏档案资料技术性保护工作,对破损和字迹褪变档案进行修复;负责馆藏档案缩微拍照、拷贝、转录等信息转换工作;负责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保管和开放利用工作;负责对全市各级档案馆、室档案资料的技术性保护的指导工作。(六)档案网络信息处负责全市档案系统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培训;建立和维护全市“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做好馆藏各类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维护档案“三网一库”网络安全及计算机系统集成和档案数字化、多媒体处理;为局(馆)各处室提供技术支持;承担局(馆)网站规划设计、信息收集和发布、域名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保障和安全管理;做好与相关档案局网站以及档案分布式数据库的链接;督促指导全市电子档案管理与接收相关工作。(七)收集开发处负责收集散存在社会的珍贵、重要档案资料;收集市级各项重大活动形成的档案资料;负责协调对档案价值的鉴定评估工作;负责馆藏档案资料的编纂、研究、出版、公布和对内对外交流、交换工作。
建设数字档案馆主要工作包括如下:
1、按照数字档案室基础网络架构、主要技术路线与软硬件配置基本要求,建设适应未来一定时期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要求、满足数字档案室各项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除信息安全和管理方便因素之外,鼓励依托机关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数字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
2、开发或采用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性能良好、方便易用的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
3、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全面进行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换,积极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全面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满足各类用户共享需求。
4、根据数字档案室建设要求,修订完善档案工作流程、文件材料以及声像(照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以及适合电子档案管理、利用、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和权限,确保数字档案资源的规范管理,保证数字档案室运行顺畅。
5、加大人オ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或引进人オ,为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和运行储备既通晓信息技术,又精通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人才。
紫光档案管理系统企业版支持集中式、分布式部署和存储,集中或分级管理模式。对于网络条件比较好的集团企业,推荐使用集中式部署模式,即采用总部集中建设模式,基于企业内部网络,将档案信息资源集中存放在总部,如下图所示。通过网络实现下属分支机构之间、总部与各下属分机构之间的档案信息共享、汇总、移交和传递。通过通用的WEB查询平台和统一的权限管理,在任何分支机构都可以进行跨部门、跨单位、跨地域的档案检索、浏览和下载利用,形成总部和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虚拟档案信息中心。应用模式如下图 应用系统由基础应用平台、业务应用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管理与维护、接口等五个部分组成: 基础应用平台为系统功能提供基础性的应用服务,如工作流引擎、OCR服务、文档格式服务、全文检索服务、报表引擎等等。 业务应用平台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档案管理的平台,包括档案工作管理、档案收集整编、档案管理、档案保管、开发利用等业务。 信息服务平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包括档案网站、多种档案查询模式、图书资料信息的查询、电子文件浏览等。 系统设置与维护实现系统设置、业务建模两大主要功能。系统设置主要用于配置系统运行环境的参数,包括服务器集群、存储系统(支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基础应用层各应用参数的配置等。业务建模系统主要包括全宗群、档案门类、管理目录树、分类表、元数据、报表、表单等各基础数据结构的定义。 接口接口包括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系统与其它系统集成的接口,一般包括了与OA系统等系统的集成接口;另一个接口是指系统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系统可提供基础应用、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信息服务等不同层面的SDK开发包。
郭安北 卢方平
(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库,石家庄050053)
摘要 本文以档案理论和信息理论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论述了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客观存在的“四大矛盾”印证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现状。以数字化为主线,从专业技术信息的构架出发,提出了采用分离信息的办法解决保密与开发矛盾的观点;从档案管理理论出发,提出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开发利用的不同层次、阶段、领域的多元化方案;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度投入”加快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根据和建议。
关键词 档案理论;信息理论;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
由于放射性矿产处于国家战略资源的特殊地位,其所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更重于安全保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但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档案管理部门理性遵循档案的固有属性,加快放射性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进程与开发利用步伐,为经济社会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各类复杂的矛盾,让“沉睡”的档案变成“活”的资源,成为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课题。
1 从档案的固有属性和社会需求,看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无疑为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平台,同时客观地表明了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从研究档案的知识属性、信息属性和价值属性,不难发现进行档案编研开发的必要性。档案的知识属性概念,主要揭示了知识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的原理。核工业地质档案是大量的核工业地质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倾注了新老知识分子的心血,是艰苦探索的成果,是地质勘探知识与勘探实践结合的结晶,同样也是国家大量投资形成的宝贵财富。知识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积累,沉淀在馆藏档案资料之中,其内在功用处于贮藏状态,只有被实际使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其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物质力量。
档案的信息属性概念,则揭示了信息可以加工、压缩、提炼、扩充,且信息可以反复使用,可以资源共享的基本原理。信息论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就形成了档案信息理论,这不仅为档案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当今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档案的价值理论内涵之一,就是通过档案编研及开发利用来实现档案的信息价值并使之增值,以此为据,遵循科学理论加快核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显示了充分的必要性。
第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0年12月25日指出:“现代技术装备、图书资料、调查成果要打破封锁,向全社会开放,提供公益服务”。顺理成章核工业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也要进行科学的分离,把可以为公益提供服务的部分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三,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拉动了我国矿产资源市场的需求高涨,公众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矿业权的市场化,使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矿产开发行业,为减低风险他们更多地希望地质勘查单位能够提供信息服务,形成了一个强劲的市场需求。另外,从档案的价值规律看,档案具有供形成单位使用的价值(第一价值)和被社会广泛使用的价值(第二价值),如果不顾规律,一味守旧,势必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2 从“ 二次资料开发”的实践经验,看核地质档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部分“二次资料开发”项目成果,佐证了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一是根据放射性伽马能谱与石油天然气分布的空间关系,总结出的“烟囱效应”理论,放射性低值异常与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果吻合率达70%左右,为十多个油田近千万平方千米选区进行的前期调查,节约了大量勘探费用;二是根据金矿成矿与蚀变岩有规律的放射性元素增减关系,对航空伽马能谱资料的二次开发处理,为地方找到了金矿勘探基地和圈定了找矿靶区;三是根据多金属矿产、地下水、地质构造等与放射性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成果,在个别地区多金属找矿、地下水开发和灾害地质调查中取得了优秀成果;四是伽马能谱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研究,使核地质档案资料的全面开发利用增添了可行性。
3 从客观存在的四大矛盾,看核工业地质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
正如前述,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因其特殊性只是局部的、初步的和尝试性的,因此总体上编研开发还有待加强,而影响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因素,主要存在四大矛盾,这些矛盾基本反映了核地质档案资料编研的现状。
一是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地质资料是地质产品的重要物质表现,当它实现了地勘单位所需第一价值后,一般就进入了地质档案馆,然而它的后续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信息属性上,因为信息可以多次、长期、反复的开发利用,故从商业价值出发依然有密可保,且有国家战略性资源保密之需。一边要实现档案的价值造福人类,一边要保守秘密,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显而易见。由于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的特殊性,研究解决保密与开发的矛盾主动性相对落后其他工业地质,导致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滞后;二是专业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与多元开发利用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多方面的,有找矿,环境评估,建材检测,住宅测氡,工程勘查,农林调查等,需求多元化是市场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地质档案馆的人员配备上注重了档案本身的管理需要,一般忽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搭配。地质科技档案有其本身的特性,它不同于文书档案等,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的一次、二次乃至多次多方位的编研开发。但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专业人员不配套,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技术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档案开发利用滞后;三是社会认知程度不高与投入宣传偏少的矛盾。地质档案尤其是核地质档案资料,长期封闭知者寥寥无几,很少人知道其“庐山真面目”,社会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再则档案管理部门受经费缺,开发试验少,技术人才少,开发经验缺的影响,没有能够说明问题的实例向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宝贵的资源只好“待字闺中”;四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装备不够与档案信息数字化要求的矛盾。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档案信息化的高度发达,档案信息化依赖档案数字化作基础,档案数字化离不开现代化技术装备,核地质档案数字化还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标准,处于起步阶段,几十万件地质档案包括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半个多世纪的工作成果,绝大部分是纸介质,一大部分档案处在待抢救的边缘,按现有设备粗略计算仅图件电子化就需要二十多年,速度要求与现代化装备矛盾赫然显现,如果改变这一矛盾,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加快核地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4 从主观自我完善加政策支撑,探索加快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对策
4.1 认知相关理论,提高责任意识
一是认知档案信息论。档案信息理论是信息论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前人们把档案称为史料,文件、文献,历史记录,这是把档案看做固有的实体,新的档案学理论把档案看做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按照信息理论,档案信息可以按一定的要求转录、整合和传播,这就为档案信息编研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忽略档案信息理论,就可能原地踏步,将发展了的档案管理理论封闭在原来的认知上,影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失去核工业地质档案的市场利用机会,同时也会使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继续落后行业水平,可见责任重大。
二是认知档案利用理论。档案利用理论指出,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以前,档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对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查阅的工作基础上,而新的档案理论把档案管理系统视为档案信息的储蓄、整理与输出利用的工作系统。也就是说现代管理思想偏重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提供档案利用,不过档案利用的基本矛盾是档案的不断增生的内存状态与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档案的信息量大且内容分散,而利用者往往需要专指性、浓缩性、系统性信息,档案编研是解决利用工作矛盾的重要途径。
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对于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来说只是提供利用的一个方面,建立在数字化档案基础之上的档案管理,还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可以综合档案信息为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4.2 分离相关信息,筑牢保密防线
核地质档案信息是地质知识与实践的总和,在档案编研开发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开发目的对其进行信息取舍。第一,信息取舍的原则保密是第一位的,根据国家保密法提出的便于工作保住秘密的原则,核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事项要限定在核工业规定的“红线”之内,随意扩大或刻意缩小都不利于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第二,根据信息理论和地质学理论,地质档案信息可以进行分离,可以根据利用的目的不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提取和加工,从而为处理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跨越了保密影响开发的最大障碍;第三,放射性地质找矿技术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理论之上,具有多层次、多元构架,信息量大,利用空间广,信息分离灵活自如的特点,使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充分表现出其价值增值的前景;第四,将原始数据加工研究后,形成新的成果,既是原始数据的再生,又是专业知识的重新融合,使保守国家秘密与开发核地质档案资料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4.3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要有现代档案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发展形成的,与其他学科同步发展的同时,借鉴、印证、互通等促进了档案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讲,不断学习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反之将会思想守旧,坐井观天,更无法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次,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与知识,并完成管理、综合、加工与提取信息的任务,因此,信息素质是档案工作者业务结构的重要基石,是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三,核工业地质档案工作者还应学习放射性地质矿产理论及相关知识,懂得档案管理只满足了一般要求,又掌握了地质理论才能完成档案管理包括编研开发在内的基本任务;其四,用组织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形成专业搭配,层级合理的档案管理队伍。
4.4 适当财力投入,提速档案数字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核工业地质档案信息化工作底子薄,档案数字化的必须设备扫描仪和高配置计算机、文档数字化扫描仪、宽幅绘图仪以及大容量存储设备欠缺,投入不足,势单力薄势必影响数字化进度;投入过大,旧档案资料完成电子化后,将会造成设备的闲置浪费,但是等待也会贻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机,丢失开发利用机会,因此适当投入可以改变现状,赢得核工业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缩短与档案信息发展时代的差距和与先进单位的差距。
第一,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向数字化转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全部以数字方式进行转录。这项工作工程浩大,数据海量,在具备硬件、软件设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件比较繁琐,耗时较长的工作,因此拟采取分组、分步有重点地推进。首先是全面电子化,电子化以对20世纪50年代的图纸、成果报告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作为开始,然后分勘探储量、普通科档等有序推进;第二步是数字化,图纸矢量化和成果报告录入;第三步是信息化,依靠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达到更方便快捷利用档案资料的目的。
第二,从长远考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定电子文件汇交的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研究开发电子化相应的支持软件和实现图像格式的档案信息全文检索等软件。
4.5 探索工作方法,加快档案开发利用
可以断言,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完成之日,将是核地质档案开发利用大丰收之时,无论开发利用速度、广度和深度都会呈现新的局面,沉睡的“死”档案,将会变成“活”资源,成为人类不竭的财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条件下研究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如现阶段可用放射性元素与其他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关系来分析找矿有利地区,为社会找矿热潮贡献力量;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研究档案的有用信息,如根据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中,钾交代的存在来指示找金的远景信息等;在不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的信息加工提取技术,如微弱信息提取和处理技术等,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核地质档案资料的需要。
核工业地质作为国家的一支专业队伍,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地质工作经验积累,不仅在铀成矿理论、铀矿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其他专业地质和找矿勘探等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更具有面向全国的工作范围,其形成的档案资料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加快开发,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