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1月23日
档案数字化加工
浙江第一座数字档案馆馆长
杨晓青
杭州市档案局与杭州市档案馆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履行全市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市级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为副局级行政单位,由市政府办公厅归口公务员管理。 杭州市档案馆占地6776m2,建筑面积16000m2,分二期建造。一期已建成,建筑面积9273.98m2,主楼为9层,局部10层,地下半层,建筑高度35.35m。该楼是一幢集档案库、技术、办公、阅览等功能的现代化智能大楼。平面布局紧凑、简洁,造型庄重大方,是目前浙江省档案馆建筑面积最大、现代化设施最先进的档案馆,是该地区一道亮丽的景观。 建设地点:香积寺路3号(东新路口) 建成时间:2002年3月 建设单位:杭州市档案局 设计单位: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 主要设计人:何文跃、楼东文等 本馆成立于1965年4月,与杭州市档案科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于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室,馆址设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内。 1967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机构虚设,工作停顿。 1972年,市革委办公室下改设档案组。 1977年下半年,恢复杭州市档案科。 1981年7月,市委决定成立杭州市档案处、档案馆。处、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于市委办公室。 1990年1月,撤档案处建立杭州市档案局,归政府序列。张兴善、魏沈、邵志静、阮道舟、张树兴、伍彬先后担任领导。现任副局馆长赵建国、副局长冯少平。 1996年达到“省一级馆”水平。 1997年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国家二级馆”认定。 2008年9月,杭州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截至2007年底,杭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共914193卷(件),馆藏资料16740册。馆藏最早的档案形成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目前,杭州市档案局(馆)定编为47人,现有48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9人,大专13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法制)处、宣传教育人事处、档案保管处、技术处、编研处、档案征集处6个职能处室。 市档案馆内设有现行文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服务。
浙江省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现有馆藏279个全宗,档案92余万卷(件),其中清代档案3353件,民国时期档案约12.4万卷(件),革命历史档案3398件,建国后档案约68.7万卷(件);照片、声像等特种载体档案近44万张,资料约10.6万册。开放档案约19万卷(件),开放目录60万条。通过拓展收集范围,加大征集力度,馆藏结构日益丰富,形成纸质、声像、书画、印章、电子文件等多载体和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契证档案、人物档案等多门类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省档案馆的基础业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9月,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评,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以档为凭 | 在新昌档案馆的查阅与交流
素墨以诗 荏苒在越 昨天
以档为凭可正视听
档案馆概况
新昌县档案馆是一家综合性档案馆,是新昌县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新昌县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借助“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平台充分发挥数字档案资政惠民功能。实现了惠民政策零跑腿;档案利用少跑腿,在16各乡镇实现了“远程查档,近端出证”馆室档案一体化服务。
馆内建设
宗旨
以档为证,以史为鉴,唐太宗李世民言“可以知兴替”。档案馆以“廉洁建档、存史记事、资政为民、创新共享”为宗旨,举办了“文博会藏品展”等活动,力图寻找遗落在外的唐诗之路上的瑰宝。
观
“兰台虽小大世界,馆藏档案知春秋。”古代人因为没有存档,虽已来过世界,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现代人注重对档案、文件的保存,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读书明理的少年,从渐明世事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年,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记录在档,这是一种进步。古代书籍的存留是对历史、对文明的尊重和认可,文化馨香展厅默默讲述了从新时期时代到近现代新昌文化的发展脉络。
采
2019.07.04
访
请问你们是大学生吗?”为首的是一位老人,脸上挂着和煦的笑,身子微微前倾。
“是的是的,请问您是……”
“我是档案馆的馆长!”
我们黯淡的双眸突然亮了——刚刚被告知档案馆唐诗之路资料不齐全的失落一扫而空。
“馆长好,我们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这个暑期正在进行唐诗之路的调研活动,请问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哈,当然可以!”
……
馆长对档案馆各项事业了如指掌,认真解答问题,使我们感到社会各界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保护的拳拳热忱之心。
输入标题
阅读 10
在看2
我国有很多在国外留学后回国做出贡献的人,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钱学森、苏步青等。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主要成就: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主要成就: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学术成就: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主要成就: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