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1月24日
档案数字化加工
数字档案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管理和保存工具,它可以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和管理,让这些信息更加便于查找和利用。
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安全:数字档案馆应该具备高度的数据安全性,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不被损坏、篡改或泄露。
2. 数据分类:数字档案馆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使得数据更加易于查找和利用。
3. 数据存储:数字档案馆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的长期保存和保存质量。
4. 数据共享:数字档案馆应该支持数据共享,促进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科学研究。
5. 数据量化:数字档案馆需要采取量化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评估和管理,以方便评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效果和运营状况。
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工作的思考
⑴领导决策阶层积极辅助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
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予以全力支持辅助,创造出一套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方法。首先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同时加大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为保证相关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完备加上制度的辅助作用,会加快我国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朝着规范、科学化方向发展。
⑵加强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决策层应当建立一支专门的具备计算机技能、对软件开发和利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科室,时时信任他们,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任务分解到个人,使他们做到各司其职。并且及时的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进行讲座,及时发散他们的思维,生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真正做到踏踏实实搞研究,为相关部门实现真正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⑶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信息量之大难以估量。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管理工作大势所趋。以往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者缺乏对档案系统的管理理念,对信息的更新不能做到既准确又及时,这就使得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趋于紊乱。因而应该加大对信息的管理力度,让工作人员改变以往事后整理数据的习惯,真正融入到收集资料的大潮中去,做到事前进行介入、参与事中去、事后及时跟踪,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⑷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
档案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进行完整、真实的记录,旨在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只有信息足够准确,才能真正实现档案本身的作用。而且,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下,需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各部门营造出一种依法治档的氛围,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组织时间进行法律方面的辩论会,或者将法律知识纳入考核绩效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向着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大力倡导人们使用该平台,向他们讲解该平台的优势所在,这种平台的建立真正为社会各部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了良好基础。
⑸建立数字电子档案
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建立相关数字电子档案。数字电子档案一般以磁性材料为载体,将信息录入到光盘中,也可以将信息直接储存在电脑硬盘中。这种数字化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可以让人们随时进行读取和下载,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这种数字信号为主的信息也较容易被人随意改动,对此可以规范相关的管理标准,设立特定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的管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对文件设置密码,以防资料信息被盗或丢失。
一、做好县区级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档案工作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是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档案是历史、档案是财富、档案是凭证。重视档案工作,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县区级档案来说,尤为如此。从法律主体地位看,县区级档案局是基层的执法主体、处于金字塔的基座;从现实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县区级档案工作总体来说基础较差,工作水平还较低,服务能力不很强;从工作任务来看,承担的任务很重,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种工作任务,同时要完成本级的各项工作任务,更为艰难是要完成本辖区行政、事业、企业以及村、社区的档案工作指导和监管;从服务对象来看,县区级档案服务工作点多面广,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因此,做好县区级档案,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县区级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档案工作认识总体不是很高。相对于经济主战场,档案部门是“冷部门”,是容易被忽视的部门。对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工作政绩的指标来说,档案工作是软指标,无关轻重,不象计生工作,社会稳定工作一票否定,领导不敢不重视。对档案工作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工作在领导心中地位不高;二是对档案工作人、财、物投入不够;三是从事档案工作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档案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基础设施差。一是馆库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区馆库建设较好,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县区馆库条件很差,且短期无钱建设馆库。二是部分馆库面积偏小,条件较差。有的馆库由于面积小,馆库容量已超饱和,部分馆库不符合《档案建筑设计规范》,有些馆甚至已为危房。三是档案馆的功能单一,除保管与借用,再无其他功能,根本谈不上多功能,如进行学术交流,科学报告,教育基地,文化休闲等。四是大部分馆库设施设备简陋。一般县区档案馆仅配备了简易的去湿机、排风扇、温湿度计、消防筒等。部分档案馆有空调、电脑。装具以木柜、铁柜和战备柜为主。密集柜的安装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且数量有限。现代化设施设备配备明显落后于沿海及发达省市的档案馆库,远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3、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据统计,县区级专职档案员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20%左右。二是档案专业人才贫乏,县区级专职档案员中毕业于档案专业的只占3%左右。特别是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十分匮乏。
4、馆藏结构不合理。县区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保存本地区综合信息的基地和利用中心,其馆藏质量的高低是档案馆能否生存的关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馆藏在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门类单一,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超过65%;二是载体单一,纸质档案所占比重过大,一般超过99%;三是内容单一,主要是党政公务活动的档案;四是玉石混杂,存在重份文件归档立卷问题,保存期限过长问题,重复进馆问题;五是信息陈旧,清理不及时。
5、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一般县区级档案馆只起到保管、查阅的作用,对档案信息的研究开发工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工作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或者效果还不很明显。
三、对做好县区级档案工作的建议
1、以人为本,以法开路,构造档案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是争取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就好做,要把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有为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二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档案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是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武器,要深入法制宣传,使领导者、档案工作者、群众知法、懂法,提高其认识。三是建立健全组织网络,要有领导管事,基层要有人员做事,档案局不能成为单打独斗的光杆“司令”。四是建立健全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县区委根据各自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档案工作。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案件,维护档案法规的权威。
2、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档案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关键是投入,是建设经费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只能采取以本级财政预算为主,多方筹集的办法。县区级档案馆建设已逐步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湘办发[2005]5号文件)已明确提出了“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按照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投资的方式,分别列入本级基础建设资金计划”的要求,关键是抓好落实。
内部设施设备的配置与安装是馆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好档案,让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设施设备的配置就成了关键因素。一类是技术设备系统,另一类是档案装备系统。目前,县区馆库建设在技术设备的配置上起码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消防系统设备的配置;二是要注意温湿度设备的配置;三是注重空调设备的配置。档案装具也是档案保护的基本设备,包括柜架箱和包装材料。目前,档案架有三种,固定的档案架、活动式密集架、积层架。
各级档案部门在馆库内部设施设备配置安装时,还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即要把数字档案馆的硬件配置考虑进去。数字档案馆的硬件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微机)、处理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磁盘陈列、大容量硬盘、光盘等)、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等)、打印机、视频音频信息采集编辑设备等。这些硬件的配置要根据经济能力作出预算,再根据建设进展和需要进行分期购置。硬件设备不要一次性到位。因为建设工程长、计算机设备换代快,如果闲置不用,则会造成浪费的损失。
另外,在建设数字档案时,网络及其相关计算机设备也是重要的硬件投入,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角度来看,网络设计宜采用“三网一库”的形式。三网即分别是为档案馆局域网、地方政务网和公众网(互联网),一库是保存档案资源的大型数据库。为了档案信息安全保密,数字档案馆在设计三网时都会考虑将其物理隔离。
3、依靠人才,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1)注重人才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管理方式都发生着变化,现代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档案工作中,这些无疑需要人去操作、去管理。因此,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
一是把住人才入口关,注意引进招聘一些有文化专业知识,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二是注重人才的使用,要敢于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轻干部,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应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启用。
三是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许多工作,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或逐步完善。档案干部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必须抓紧做好档案干部的稳定工作,从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档案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对现有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面对目前档案部门人员知识老化,新技术知识贫乏的状况,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继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实用性。二是拓宽知识面。三是因材施教。四是提高外语水平。
4、创新方式,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县区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保存本地区综合信息的基地和利用的中心,其馆藏质量的高低是档案馆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要优化馆藏。一是走“特色”之路。地方综合档案馆因其“综合性”,馆藏内容难免“大同小异”。寻求本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办出自己的特色。其一,是地方特色。即馆藏档案除应全面揭示本地区的历史面貌外,还应着重反映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其独特之处,或工业生产,或农副产品,或文化教育,或科学研究,或自然资源,或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或风俗习惯······,将这些“独特之处”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就是这个档案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一个地区的“独特之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档案馆收集地方特色档案必须及时了解动向,调整收集对象。其二,馆藏特色。馆藏特色是指,馆藏中某种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的特色。如:有的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的照片档案;有的档案馆拥有本地区党政机关及所属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变更了的印模档案;还有的档案馆建立了人物档案全宗,把本地区的知名人士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收集在一起,并为人物档案全宗开辟了一个专用库房。在实践中,地方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二者往往是互为依托,又互相补充。
二是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高质量,而提高馆藏质量的办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馆藏进行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案卷。第二,严把进馆质量关,把重份文件立卷,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确以及重复进馆等问题杜绝在进馆前。第三,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做好档案开放工作,编研工作和建立好科学检索体系。
三是拓宽馆藏信息领域。首先,根据《档案馆通则》中对县区级档案馆接收时限在“10年左右”的规定,可以考虑对一些重点部门或机关的接收时间适当提前,其提前的“度”掌握在3-5年为宜。其次,应建立本馆的目录中心,将各立档单位室藏中未进馆的永久和长期保管期限的各门类档案,包括未到进馆时间的和不在进馆范围的目录集中起来。第三,收集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使之成为档案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这类资料包括:本馆根据馆藏编写的各种文件汇集和档案参考资料,其他部门或单位编写的与本地区有关的地方志、专业志、年鉴、统计数字汇集以及口碑性、传说性的文章、书籍。最后,在做好前三种的基础上,应该考虑走档案、情报一体化的道路。
5、贴近社会,创新服务,力求档案事业跨越发展
档案工作的宗旨是利用,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围绕服务做文章,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效果,扩大社会影响,使档案工作服务贴近“中心”,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现实。
一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经济建设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抓好机关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建立诚信和致富等档案。抓好国有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参与档案的处置与企业改制工作,妥善解决辖区内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与流向问题。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为提高重点工程的建设,投资和管理服务。二是为领导服务,建立党政领导公务活动档案库。开展现行文件服务工作,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开展现行文件查阅服务工作,是档案部门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档案馆社会功能、积极投身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三是为基层服务,抓好基层建档工作,为维护基层稳定和发展服务。
黄少芳 刘晓鸿 张俊芳 张 瑛 孙 玲 安玉娟 叶育红 李晓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高校数字校园为数字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契机。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在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推进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地质资料 信息化 管理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地质事业发展的记录,是珍贵的社会财富,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1]。地质资料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地质工作成果的价值。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程建设、国防安全等许多行业,都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地质资料的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地勘行业地质资料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加快推进。地质学家提出建设“数字地球”,高校也在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高校资料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加快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数字资料档案馆,是高校资料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工作目标,也是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构架和加快推进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集群化,是资料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加快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1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驱动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我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目标和任务,信息化建设已经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21 世纪的今天,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瞬息万变、飞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迅猛推进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资料与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和服务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1.2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与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的效益也成为衡量高校技术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数字校园建设为加快高校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化校园,给高校现有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由实物(纸质文件、照片、声像、影像等)馆藏模式转向实物馆藏和馆藏数字化并存,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将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融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
1.3 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地球科学人才的重任。建校 60 年来,培养了大批地学专业人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工作量的剧增,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地质资料使用需求急剧扩张,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野外工作对地形图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增多,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对地质报告和文献资料的查询检索率直线上升,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料的调阅使用量骤然上升。因此,常规的手工资料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只有全面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供更加高效快捷准确的管理与服务。
2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现状
2.1 现状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料档案工作是从 1976 年以后逐步恢复的。我校自 1997 年以来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档案管理;2004 年使用了资料档案管理系统建立资料档案目录数据库,逐步替换了手工目录的查询,提高了资料档案检索的速度和准确度,简化了档案检索目录制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资料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我校保存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归档的科研成果资料、地形图和地质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其中有两种属于保密资料,一种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属于国家秘密;另一种是归属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国家非公开性成果地质资料。近年来,我校在借阅、购买和使用“国家非公开性地质资料”和“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2011 年,根据国家对涉密资料加强安全管理的要求,我馆对地形图等保密资料进行了系统清理核查,在制度上和措施上保障了涉密资料的安全使用。
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校分期分批对馆藏纸质资料档案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保护纸质档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当前我校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采取档案馆自己整理,委托专业扫描扫描制作验收后入库的方式。截至目前,我校已投入专项经费近百万元专门用于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配置了存储档案数据的专用服务器及大容量磁盘阵列等设备,馆藏资料档案的数字化率已达 60%。
地质资料在环境、工程、城建、交通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用户,根据掌握的情况,不同高校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形式各有不同。例如在一些设有地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管理部门设在地学专业所属院系。而一些未设地学专业的高校,也有个别科研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的使用,在此情况下,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还处于缺位,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的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申请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处于游离状态。
2.2 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资料档案信息化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和政务管理等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服务,在服务高等教育的决策咨询、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考证利用、资料开发利用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都在积极推进,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总体上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加大投入和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数字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与国土资源行业部门的地质资料管理专业机构相比较,地质类高校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有些高校还处在手工目录查询阶段,馆藏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较低,还没有构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服务平台,与院系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在线数据链接与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还不完善。
(2)基础建设滞后,发展能力不均衡。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和各类高校的自身发展情况不同,高校资料档案馆的建制和业务发展十分不平衡,与社会同级的资料档案馆相比,多数高校的资料档案馆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料数字化、信息化和服务平台建设、业务体系构建和人力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础建设的软硬件装备和环境亟待更新和改善,需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3)涉密安全的制约。个别高校由于科研成果资料涉及国防和国家军事安全,涉密级别高。为了安全保密,对资料的管理还在沿用传统的手工和物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涉密安全的壁垒,涉密安全保障技术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3 加快高校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管好、护好、用好珍贵的地质资料,是资料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协作,需要资料管理部门在观念和理念上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快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
3.1 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
数字资料档案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料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实现数字资料档案馆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因此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逐步发展成以各种数字资料档案资源为对象的电子文件管理,建立资料档案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通过集成式数字化业务工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馆藏资料的回溯性数字化、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全文资料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库指南和相关标准制定、新归档资料的电子文件入库、资料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3.2 地质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首要工作是进行资料的数字化[2]。对于有些不宜数字化的个别资料与档案,可以实现目录的数字化。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因此要做好地质资料与档案在收集、征集、汇交和接收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和电子文件的管理,加强与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协调合作,健全资料档案工作网络,对于在各种科研、教学和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地质资料与工作档案,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及时进行整理、立卷、归档和入库(包括实物库和数据库)。
3.3 信息资源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网络运行体系建设是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保障,数字化存储的资料信息资源需要依靠网络体系得以体现并发挥高效作用。局域网环境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网络查询浏览等基本功能,更要具备对数字化资料的“收、管、存、用”四项主体功能,还能够保障对资料档案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对数据的安全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将分散的电子资料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连接和集成,实现对分布式的资源共享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来实现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与服务。
3.4 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字环境下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前提条件,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对资料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与集成化,地质资料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要具有兼容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和动态发展性,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包括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网站和数字化资料馆的规范、对软硬件系统的技术规范和元数据规范等[3]。例如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对资料档案信息的采集,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存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性,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多样性的情况下,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制作,才能使多元的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顺利存储、管理、使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电子公文、电子资料档案的接收、归档、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
3.5 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完善安全的保障制度
在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强化安全措施,建立严密的安全制度和保护屏障是非常重要的[4]。针对涉密资料的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措施得力的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等涉密地质资料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涉密资料安全保密制度,通过保密宣传、制度约束和强化安全管理等措施,维护国家安全权益。
3.6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地质资料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对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熟悉和掌握开发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的能力。既要广开门路吸引人才,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培训,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管理队伍。
3.7 创新思维,做好规划,逐步推进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与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互动合作的系统工程[5],基于目前地质类高校的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不高,起点较低,全面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技术,做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资料档案馆的规划,构建本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架构,逐步推进高校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既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更是事业发展的趋势。当前,地质专业类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硬件基础设施,还是系统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距离要实现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乘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信息化举措的东风,突破思维约束,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和信息技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茹湘兰 . 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初步设想 [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4):19 ~ 22
[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地质通报,2004,(23):9 ~ 10
[3] 李裕伟 . 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若干基本问题 [J]. 国外地质科技,1998,(1):1 ~ 6
[4] 李淑云,卫双囤 .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J]. 山西档案,2011,(S1):46 ~ 47
[5] 邓琦 . 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档案,2011,(1):88
未来档案数字化发展
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图书馆正通过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数字数据,利用电子载体作为统一处理和存储的媒介,向信息数字化和数字化全面发展。光盘、硬盘、u盘等电子载体以其巨大的存储容量和优异的存取速度,正在迅速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流信息载体。此外,除了高校图书馆自身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外,还有大量电子出版物和电子数据的引入。这些以电子载体为存储媒介的数字信息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特殊资源,不可再生。一旦损坏,将给国家和单位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档案的安全保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随着文件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文件的异构备份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它被认为是实现文件长期安全保存的最可靠手段。
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重点要从根本上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完善档案安全体系,确保档案的安全和保密。重要文件远程备份的实现。对于所有多组文件或文件副本,至少一组必须存储在不同的位置。对于重要的电子文件,不仅要进行同构备份,还要进行异构备份,并及时转换成缩微胶片或纸质文件,以保证其长期可读性。
在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即数模集成技术)紧密结合,将数字技术的优势(即数字传输的快速性、逻辑性和便捷性)与缩微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持久性、真实性和经济性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现代信息管理的技术轨道。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和云计算为标志的网络正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档案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档案馆的建设也对未来的档案馆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向更高层次的绿色、智能化、智能化档案馆迈进。
档案数字化加工是传统档案馆的“升级版”,智能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的“升级版”,或处于更高的层次和阶段。智能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而言,我们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档案馆的全方位服务功能凸显,体现了智慧档案馆的“记忆中心”功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作为传统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更高层次和阶段,智能档案馆概念的确立及其实际建设迫在眉睫。智慧档案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智慧档案是指档案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统档案、新档案内容信息和多元化档案资源中的载体信息。广义而言,智能档案是指涉及所有信息的档案,以及所有数字化的档案
从档案馆的建设范畴来看,绿色档案馆的建设涵盖的领域更多,不仅包括智能档案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还包括绿色建筑的研究范畴。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发展,绿色档案馆建设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档案馆建设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遵循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坚固耐用、安全可靠、协调高效的理念。它的目标就像智能档案馆的建设一样,是对档案工作高效发展的有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本身的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的最大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服务功能等。从发展目标来看,它们都是加强档案存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功能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心。这里,社会服务功能是影响档案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把数字档案馆定义信息系统比较切合我国实际。字档案馆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并以网络方式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际上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网络化方式相联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余虹剑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数字化各种档案的目的是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服务需要一个由档案网络体系、网站、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档案资源等组成的良好的服务平台做支撑。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为数字化了的档案提供服务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 著录 数据库 规范 管理
1 标准化、规范化数据著录
档案数据库属于文献数据库,是档案自动化的重要内容。档案数据库是以系统的方法编排的,并可通过电子方式单独访问的档案数据的集合。[1]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库的质量。库中的数据条目必须标准、规范,达到有序、有效,库管理本身是科学合理的,这样的数据库操作性一般较强、使用面也较广。科学实用的档案数据库在建库时,一般都会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最终形成一个自身的标准,形成规范的档案数字化利用平台。作为一个数字档案馆,应先建立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也是著录数据库,包括全宗级、案卷级、文件级目录,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根据本单位的馆藏特色开展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涵盖面较广,一般含有文本型、图形图像型和多媒体型。目录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要实现结构化,促发式。档案目录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本,它能提供便捷的查询路径,阅览者可根据需要,通过一次输入就能提取阅览者希望查询的结果。提供类似查询前必须建立基础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档案题名、责任者、来源、页码、分类号、主题词、摘要等,少数包含档案全文。[2]这项工作对著录的内容特征如关键词、题名、项目负责人等著录不详细、标准不统一、索引的档案内容深度广度不够,在检索时就会有误差,出现检索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档案利用率。可以说,著录标引是否标准规范是影响数据库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项工作大体上决定着数据结构的合理性,这项工作能完成好是检索系统查全、查准的前提。除档案目录数据库外,档案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Web数据库的建设也必须遵守档案著录、标引等标准的原则要求。
2 建立数据库
现阶段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需要和计划,按照内容不同,我们建立的数据库分为成果数据库和科技档案数据库,分别针对地质大调查形成的资料和单位各项目形成的资料、收集来的各项各类资料录入数据条目。该数据库更新到目前已收集的所有合格项目的资料和数据,针对这个数据库还建立了目录级数据库共分两级:第一级是项目大类共552条。第二级是各个项目详细内容条目,截至拟稿更新到第一级第240条记录的具体内容共5836条记录。还有一大半有待继续更新录入。
3 保障数据安全是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根本
档案数据生成即必须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该怎么保证经过数字化后的档案的原始性,防范这些数字内容不被篡改等,都是建设档案数据库时在安全方面应解决的问题。数据库的参数设定、数据存储方式和位置、数据传输途径、使用等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都涉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为防止数据丢失、损毁,避免保密信息流失等事故,又要保障海量信息数据的安全、完整,使日积月累产生和收集来的档案数据能在日后长期得到利用,必须把更新档案数据库安全体系、合乎实际工作需求的管理制度作为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环节。制定既利于工作又能监管数据出入的防范措施,加强数据运行中的监控和管理,使数据库从建设到利用各环节都万无一失。档案数据库建设时,经常使用技术手段实现权限控制,日常的数据备份必不可少。广义上,权限控制应设置读写控制、数据加密等方面,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一般根据用户类别、部门允许访问范围内(包括阅览、下载等)的目录和档案数据对访问和使用设置可访问层度、控制和监督。防写控制是使信息保真的手段,使得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修改、复制,以防止信息被篡改。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控制档案内容的非公开性。为保证权限控制的有效性,要在系统中配置使用记录系统,全程跟踪、自动记录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进新的安防技术。
4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切实加强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是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的规范、标准和硬软件选用的统一性,使各层次、各专业办公都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当中,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使其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从而减少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档案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在较强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下,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的模式。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的只限于在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极有限的实际工作问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要有规划地形成数据库产品,一般需要做用户需求分析、本馆状况分析、效益分析等。科学选题,合理规划,循序渐进,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形成良性循环,档案数据库建设才能有持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淑梅.档案管理与计算机[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2]洪漪编.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