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1月22日
档案数字化加工
地质档案数字档案馆是指将地质学领域中的文献、图像、地图、数据等信息数字化,建立起一个集中存储、管理、检索、利用的数字化档案馆。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保护地质档案的原始资料,减少档案的磨损和丢失。数字档案馆还可以便于对地质学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地质学科的发展。
蒋洪明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已跨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江苏省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全面完成,推进了全省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设。这是现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省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为推动全省数字地质资料馆建设,开拓思路,创新理念,积极完善馆藏各项建设。同时,作者结合省馆工作实际,进一步阐述了数字地质资料馆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 江苏省 地质资料 数字档案馆
1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基础
图文数字化地质资料是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省馆)建设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基础数据来源及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前提与基础。省馆根据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工作标准《SZ1999001—2000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历时十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了馆藏6000多档地质资料档案的图文数字化工作。图文数字化所形成的海量电子地质资料信息,为全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它的产生与应用,不仅促进了地质资料信息化的服务利用,相应地也促使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地质资料档案中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的前提过程中,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已认识到数字化信息的重要性。因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必须在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一种全新的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形态。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设也就意味着需将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的地质资料信息、汇交接收的地质资料电子信息、整理加工后建立的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库信息进行存储,通过网络化的工作环境,实现向社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地质资料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2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内容
为加强推进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省馆积极有效地对馆内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增添了新的硬件设备,及时更新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升级;对技术人员进行了管理平台应用的专项培训;通过引进人才,优化了人才队伍的结构;扩大了省馆网络化的管理;率先实行全省数字化成果异地备份工作。同时,开发了多项地质资料集群化产品项目。
2.1 完善制度建设
省馆领导班子对管理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根据省馆现有的制度,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借阅、库房管理等制度。通过资料借阅承诺书的修订,保密协议的签订,使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落到实处。通过岗位职责的明确分工,提高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馆内工作得到了井然有序的开展。合理规划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备,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2.2 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任务的效率以及更好地提供借阅服务,省馆新增了计算机、打印机、大幅面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并加强对系统软件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同时,省馆大力推进并启动了实物库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夯实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
2.3 管理平台建设
为配合全省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馆购置了服务器,安装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有6000多档地质资料信息存入了该管理系统,为来馆查阅资料者提供了地质资料基础保障。
自2013年3月以来,省馆开通的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全国馆藏机构并网查询。目前,已有6500多档馆藏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录入平台,并实行每月动态更新。全国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拓宽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的服务范围,强化了资料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效率。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对全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数据进行清理。省馆将所有的地质工作项目信息进行了录入,并补充了全省探矿权、采矿权、地质项目,通过汇交凭证的及时发放,对欠交单位及时发放催交通知书,从而完善了汇交管理制度,提高了汇交效率。
2.4 省馆网络化建设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网站的建立,为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在线服务,推进了电子地质资料的利用价值。自从开通馆网站以来,省馆网站累计访问量已达113715人次;提供全文浏览和下载服务48421人次。网站数字资料的服务,既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数字地质档案资料方便、快捷和高效服务的有效途径。
省馆局域网络的运行,大大提高了馆内数据的传输与利用效率,确保了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地质资料数据的安全,有效地达到了对数字化工作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
2.5人才队伍的建设
省馆加强内部人员建设,对现有在岗人员加强了技术上的培训与引导,并积极鼓励大家参加科研项目,建立学习研讨小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对外,省馆则积极引进专业类的硕士研究毕业生,补充并夯实省馆技术队伍力量,从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开发利用水平。
2.6 重要数据备份
为了进一步提高并保证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确保地质资料数据的安全性,省馆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成果数字地质资料数据的异地备份工作。2014年6月,省馆派专人将6416档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安全送达南通国土资源厅数据备份中心,完成了异地数据备份交接工作。今后新增的成果地质资料数据,省馆将会根据数据量,定期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备份的完整性。
省馆首次异地成果数据备份,是全省地质工作的创新思路,它为省馆数字化成果资料的安全存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江苏省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
2.7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资料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供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省馆与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进行了“江苏省句容市九华山地区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的协作项目任务。数字地质资料在该项目中的应用,为找矿信息(地质、矿产、物化遥、矿政等)的集成与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体现了数字地质档案资料在服务上的深化利用,也是省馆主动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的创新体现。
为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工作,《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要求完成各省(区、市)的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在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中,将江苏省地质工作形成的归档保管的地质钻孔资料进行整理并提供利用。省馆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为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所需的图文信息资料,包括钻孔柱状图、工程布置图、勘探线剖面图以及样品分析结果表等。钻孔数据库的建设,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资料,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
3 意义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是数字地质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的综合,是实现数字地质资料档案在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建设活动。加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地质资料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创新发展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制度,健全规范了工作管理,实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从而可以满足社会对数字地质资料的不同需求。
加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也拓展了地质资料在信息社会中的服务领域。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也进一步促使了数字地质资料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会为江苏省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晓丽 王杨 王仁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东北油气分)
摘要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整、准确、规范地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共享,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资源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本文从东北油气分档案信息化现状着手,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及其应用效果、开展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建设思路,简述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馆藏 档案信息 资源建设
1 数字地质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使档案馆功能在信息时代得以延伸。数字档案馆作为既具有传统档案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字档案数据库,以网络通道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利用。建立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的作用。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容量大、服务范围大、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便捷等特点。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地质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接收纯纸质资料转变为接收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双轨制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人工借阅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网上借阅,从过去的著录查询转变为全文数据的精确检索。
作为具有海量数据的地质档案馆藏,建设成数字地质档案馆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几乎所有的地质档案资料都实现了电子化,为数字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东北油气分地质档案馆现状
东北油气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是油田重要的财富。由于历史原因,分综合档案馆保存的大部分地质资料属于未电子化的纸介质资料。2008年以来,随着东北油气分勘探开发业务的发展,地质资料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综合档案馆在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目录检索和纸质资料的浏览、借阅,基于资料数字化基础上的网上查询浏览则还刚起步。对于即将面临的数字化油田建设的全面开展,数字馆藏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2010年以来,通过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档案馆也陆续建立了《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录井图成图系统》、《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等5个系统,并逐渐将东北油气分的地质资料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通过安全、有效的手段发布共享,使之成为科研人员共享资料。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成果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馆藏资料的作用,用数字馆藏的建设为数字化油田建设打好基础。
3 东北油气分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3.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规划和标准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强了勘探开发领域信息化工作,各油田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东北油气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为目标,本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油田建设同步,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档案数据库建设,满足分生产科研和管理对档案资源的需求,推进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规范和标准,要统筹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数字档案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执行。
3.2 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成果
3.2.1 完成全部馆藏资料目录数字化
2009年开始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目录数据的著录,按照中石化新的地质资料分类标准,对馆藏单井资料重新定义档号规则、分类标准,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馆藏单井、科研、物化探等资料目录的著录,每一份资料都打印粘贴上标签,实现计算机检索,并在局域网上发布。完成了地质资料的编目,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查询、借阅和使用,为开展数字化馆藏建设工作打下第一部的基础。
3.2.2 完成部分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录井图成图系统数据库
东北油气分很多历史资料无数字化电子版,特别是完井地质报告和综合录井图,这些是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为此,从2009年到2012年间,申请成立专业项目组,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工作,先后完成了1500口井完井报告及录井图的数字化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录井图数据库(图1),通过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的多种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平台,方便了录井图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数字化馆藏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 录井图数字成图系统
综合录井图是录井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原始地质、工程数据的综合展示,是录井的地质成果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如层位对比与划分、资源量预测、构造分析、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气层评价等,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石。这些资料通过应用,已经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1)解决了以纸质形式保存到现在的综合录井资料无法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综合研究的问题。
2)通过对录井图的数字化和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科学的录井图图形查询和显示平台,提高了录井图数据分析和利用水平。
3)根据入库的录井图数据、测井曲线数据等文件,采用配套的软件,通过浏览器方式,用户按照通用模版或自定义模板,回放显示气测综合图、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等图形。
4)通过数据接口为勘探数据库综合系统、开发数据库综合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科研应用分析。
3.2.3 完成实物资料清理、扫描并建立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2010年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对所有库存岩心、岩屑等进行清点核实,建立实物资料台账及存放信息数据,并结合各井的基本信息,最终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图2)。
图2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系统
岩心扫描工作完成全部库存岩心的扫描和纸质的岩心描述报告录入工作,建立了东北油气分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图3)。
图3 网络数字化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建立岩心网络图文综合信息系统是实现岩心保护和利用完美统一的有效方法。岩心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岩心宏观、显微图像的高分辨率采集,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建立网络岩心库,实现了岩心图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的永久性保存、综合管理及处理等功能,并实现注册终端用户对岩心图文资料的网络浏览、编辑和下载综合利用(图4)。
图4 岩心综合图
4 数字化馆藏资料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中的作用
数字化油田是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为手段,以安全稳定的信息数据为支撑,全面实现油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即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可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决策智能化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数字化阶段,是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通过建立大量的专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将油田企业积累的历史数据和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包括各种资料、档案、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可以满足用户的简单查询和分析。因此,建设数字馆藏,是建设数字化油田的基础。无论是勘探数据库、开发数据库,都离不开数字地质资料的支撑,可以说数据是数字化油田的生命。例如,石油勘探一般由野外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资料解释3个流程组成,依托高性能计算平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完成找储油构造、定井位的重要任务,而支撑这些平台的就是背后海量的地质数据资料。
近几年,我们通过开展对馆藏完井地质报告及附图的数字化工作,既保证了原始资料的安全,又方便对馆藏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并能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科研应用提供内容丰富、质量可靠的信息源。借助对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气测录井图的数据分析,完成相关工作,在实际生产中也已开始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工作。
在2013年对十屋油田的老井复查工作中,科研人员借助录井图成图系统,利用这些已数字化的录井图,进行老油田矿区的单井岩性分析,测井图合成对比等技术,完成了相关储层的技术评价,为储层标定等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项目的岩性对比工作中,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直接登录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调取相关岩心资料,完成相关科研工作。
在解决腰英台油田的高含水、低渗透、递减快的课题中,科研人员在系统中集中提取了腰英台油田所有井的化验分析资料,结合系统的岩性分析等相关功能,完成了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录井图成图系统和岩心图文系统的成功应用,表明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在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它涵盖档案资源信息输入、管理、输出三部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因此要抓好纸质资料及数字资料的归档管理(含接收、整理、审核等)、档案馆内各项职能管理(如保管、保护、储存、统计等)、档案资料的综合利用(包括传递、发布、检索、利用等)。在这方面,东北油气分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特别是在资料的数字化和输出两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下一步要完善软件功能,强化管理部分。
在开展数字地质馆藏建设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其为数字油田建设支撑的根本,要积极扩展其数据格式应用范围,让数字地质馆藏保障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从目前的地质应用分析,其前景是广阔的。
数字地质馆藏建设既要突出油田主营业务的特点,也要突出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特点,数字馆藏要符合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对地质资料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信息技术的需要,比如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字地质馆藏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档案馆要与科研生产单位紧密配合,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要加强软件平台的开发,保持系统的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建设、发展数字地质馆藏,加快数字化油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于丽娟.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J].中国档案,2003(3).
曹泽欣 郭安北 朱虹 王鹏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 石家庄 050002)
摘要 本文从铀矿地质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阐述了技术路线,论述了方案所设计的关键技术。最后,就数据的组织、总体框架、模块功能设计、结构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 地理信息系统 方案
1 前言
1.1 铀矿地质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铀矿地质工作开展五十余年来,积累了海量的地质档案资料。这些数据是铀矿地学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潜力。随着“数字地球”与“数字国土”工作的不断深入,空间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得到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利用3S技术对科技成果进行管理的热潮正在兴起。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工作的需求,尤其在信息的快速存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相对其他地质行业,数字档案建设起步较晚;
(2)基础数据建、入库率低;
(3)地质档案管理方式老化:主要还是以人工方式为主,图形和属性数据管理分割;
(4)地质档案服务层次较低:服务处在低级阶段,检索工具简单(目录级),查询时间长、查准率和查全率不高,地质档案的复制、年终报表统计仍然以手工为主。
1.2 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据库、GIS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的建立提供了可能。GIS作为空间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是进行铀矿地质档案管理、服务的最佳途径。基于MAPGIS的数据中心集成开发技术,建立MAPGIS的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可解决铀矿地质档案实际工作面临问题,实现铀矿地质档案管理现代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管理数字化、资料服务网络化。
2 技术路线
(1)应用MAPGIS数据中心架构,结合铀矿地质档案的特点,建立具备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能力的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框架。
(2)应用MAPGIS-IMS,采用Web Service技术,建立基于Web服务的档案发布管理、综合查询、档案利用、符合OGC标准的数据服务的模型,实现空间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
(3)应用国内权威的电子签章技术,为系统提供电子签章功能,满足档案管理日常办公的电子批文需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利用MAPGIS空间数据引擎和SQL Server等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海量空间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3 方案涉及的关键技术
3.1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服务技术
铀矿地质档案资料中,地形图、地质图、专题地质图件等空间数据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数字铀矿地质档案建设方案中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服务成为技术关键点。要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服务的能力,应解决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存储,空间数据的查询、检索等功能。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基于MAPGIS平台,通过MAP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和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能力的结合,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存储、服务等问题。MAPGIS的空间数据引擎负责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存取管理,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3.2 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可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设计灵活的系统框架。系统功能通过组件、模块来搭建,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可使建设方案更为健全,易于维护,同时,给以后的扩展、与其他方案的集成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3.3 Web Service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方案将基于Web Service技术,结合MAPGIS平台对OGC标准的支持,提供标准的数据服务接口,开发瘦客户、基于浏览器的方案功能模块,用于数据管理、服务和发布。
3.4 电子签章技术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方案采用嵌入式中间件方式,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减少重复劳动,方便各个环节的审核、批复、签字;追踪监控复制电子数据的流向。
4 数字铀矿档案馆建设的方案
数字铀矿档案馆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核工业地质局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维护;合理配置资源,面向管理、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符合铀矿地质特点的数字档案馆方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使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和国际接轨,管理、服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4.1 数据的组织
核工业地质资料数据主要为成果地质资料,具体包括地质档案数据、图形数据(空间数据)。
(1)空间数据组织形式。对于空间数据,可以利用MAPGIS平台构建空间数据库,根据空间数据的具体分类情况进行组织,构成相应的树形数据目录结构。一般情况下,一个档案号构成一个空间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包含多个要素数据集;一个数据集相对应于一幅图件,而构成图件的多个专题要素图层构成,有序地存储在数据集中。
(2)地质档案数据组织形式。地质档案可分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类型,档案由正文、附图、附表及附件4部分内容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档案包括一篇正文、多个附图文件、多个附表、附件若干。对于地质档案的组织,可以在分类基础上进行,通过关键字段将档案的各部分内容紧密关联在一起。
4.2 总体框架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是一个以MAPGIS、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主要提供地质档案资料数据管理、资料借阅管理、日常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查询功能的集成化多层结构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示。
图1 总体框架
4.3 模块功能设计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是一个管理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管理、综合查询、信息发布、利用管理、系统维护等五大模块(图2)。
图2 模块功能组成
4.4 结构模式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采用大型数据库和成熟的GIS平台、C/S和B/S共同存在的混合结构模式进行搭建(图3)。
地质档案数据管理部分为C/S模式,主要供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维护管理,部署在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
其他模块基于B/S模式,部署在档案馆电子阅览室,通过浏览器查询地质档案数据;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主管领导、外部分支机构之间相关的日常工作处理事务通过专网连接。
图3 结构模式
4.5 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由一系列硬件、网络、软件系统方面的安全策略组成。
(1)硬件资源的安全策略
硬件资源的安全策略主要针对数字化铀矿地质档案馆中所涉及的硬件实体的安全防护,包括:机房的安全保障、主机设备的安全、涉密设备的安全,采用独立、安全的管理模式等。
(2)网络方面的安全策略
确保网络方面的安全,做好内部网络规划,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确保网络畅通,避免因网络阻塞或中断,导致业务受影响。如有必要,建立专网连接,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系统及数据方面的安全策略
系统及数据方面的安全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电子签章,②授权管理,③身份鉴别与认证,④数据自身安全,⑤病毒防范。
5 结语
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铀矿地质资料的分类、组织、采集、存储、管理、服务等全过程。设计建设方案时,应充分利用网络、GIS和数据库技术,结合铀矿地质资料的具体特点,优化地质档案数据组织、管理,提供地质档案的高效服务,研制起点高、易操作、功能强,切实可行的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实现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数据管理人员和用户的利用,真正发挥铀矿地质资料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使铀矿地质档案管理和国际接轨,管理、服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杜艳玲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料中心)
摘要 长期以来,文字描述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信息的有效载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地质资料海量数据的发现与提取难度加大,地质资料信息化发展面临着二次开发与知识服务的新挑战。本文就地质资料管理的现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做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4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 地质资料 信息化 二次开发
地质资料是地勘单位记录历史地质信息的有效载体,是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地质勘探技术的成熟,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完善地质资料的信息管理,成为所有档案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质资料管理的现状
1.1 地质资料互相封闭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勘探开发专业人员对地质资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由于大部分地质资料属于内部管理资料,只用于级别较高且承担着较大科研任务的项目使用,部分单位甚至为获取自身利益互相封锁资料,导致地质档案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1.2 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资料保密处理不当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第十九条规定: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管理地质资料,不得非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或者封锁公开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价值的集中体现,当它实现项目所需的第一价值之后,一般就进入馆藏机构进行存储。但是地质资料还有后续价值,地质资料所承载的信息资源可以多次、长期、反复地开发利用。这样,一些国家保密矿种,国家规划矿区的地质资料一方面具有保密性,一方面又有开发利用的需求,这种矛盾显而易见。既不能一味强调保密,也不能无视《保密法》等相关规定,擅自开发利用,造成泄密。如何处理好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如何做到借阅有法可依、借阅有章可循,成为摆在所有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1.3 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效率较低
大量的地质资料源于长期勘探过程中的积累。如何发现已有资料的内部价值,以便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摆在我国地矿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但是由于研究经费短缺、过去和现在成藏理论的限制、不同研究者研究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等问题,使得我国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率很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保存的非纸质介质地质资料,共有磁盘34.4万盒,磁带294.4万盒,胶片9.1万片[1]。但是由于有关人员对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人员也没有相应的落实,从而经验做法总结不够,没有形成对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深入开发的良好氛围。
2 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海量数据的提取面临新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数据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且数据总量增长迅猛。据预测,未来每18个月,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就会翻倍,到2020年,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增长44倍[2]。以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例,自1991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积累了勘探开发资料71万件,其中包括探井36384口、生产井19617口井资料,以及研究院的各类档案92798万份,馆藏档案133186卷、786071件。面对不断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而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如何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工作需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增加了地质资料寻找与提取的难度。
2.2 地质资料面临知识服务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资料用户已经不满足仅局限于数据或是文件的利用,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以及信息蕴藏的知识。与传统档案馆(室)藏资源或者其他应用相比,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档案馆藏数量具有媒体形式多、数据量大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的用户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矿权市场持续升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需求旺盛,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转变为信息的咨询者和系统的服务者,这些都给地质资料的服务带来了挑战。
3 如何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
3.1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加强建设地质资料网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地质资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建立网络信息化可以实现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处理、存储,改变了传统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只能着眼于纸张文字的单一表现形式,呈现给地勘人员更加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料编研形式,提供了更加丰富鲜活的地质档案信息[3]。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从而作为电子文件数据提供利用。把纸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存储查找和利用,这既是地质工作现实的要求,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取向[4]。
对地质资料进行现代化信息建设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料的详细记录,可以为以后的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突发性事件或是蓄意破坏而发生的资料丢失现象。对地质资料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远程服务实现对地质资源的共享,在编纂地质文档资料的时候可以有效地缩短对地质文献信息及地质文档编著的时间,更快、更好地提高现代地质资料信息的利用率。
3.2 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地检索到需要的数据,成为摆在所有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土资源部出版了《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对如何著录地质资料进行了详细指导。数据检索系统智能化程度很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输入任意关键词,例如资料名称、井名、勘查程度、矿种或是几个关键词的组合,均可以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资料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地勘人员提供服务。
3.3 拓展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
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大数据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拓展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重视现代地质资料服务系统、技术和标准的开发,力争在系统交换和传输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上下功夫,推进地质资料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快内网外网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加强行业和部门互动,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社会化服务网络系统,实现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同样重要的是,要同步更新离线服务和在线服务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效率。离线服务要突出数据加工和介质拷贝服务,在线服务要提供数据检索和下载服务,配合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为用户答疑解惑,提供信息服务[5]。
3.4 加强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资料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信息的迫切需求。地质资料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等特点。地质资料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其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远远大于其投资成本,决定了其反复永续利用的潜力。
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绝不仅仅是对现有的地质资料进行第二轮简单的整理、归纳,而是以最新的找矿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原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加工、整理、归纳和总结,提炼出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根据利用者的需求,组织相关的工作团队,通过人、财、物的投入,提高地质档案社会化服务附加值,从而推动地质资料的产业化[5]。
2003年英国地调局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增值法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英国地调局在2001年为英国所做的贡献相当于其年度营业额的850~1525倍。另外,据其他国家测算,地质产品中的地质图,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其价值也是填图成本的25倍[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投入了大约5000亿美元的地勘费,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通过对丰富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数据时代,必须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加大资料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力度,围绕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地创新服务,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海量数据管理与服务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新思维、新技术、新举措对待地质资料的现代化建设,以便于更好地为地质勘探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华军.深入贯彻学习《决定》大力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1).
[2]郑军,尹兆涛.中国石油应对“大数据的策略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2013,24(6):27~29.
[3]张艳霞.如何做好地质档案的全面管理工作[J].价值工程,2012(10).
[4]冯演.对做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5]马忠花.青海省地质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张清 王希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
摘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核心是实现数据到信息、知识的转化与集成,再对外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化应用服务。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就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加以探究,以地质资料工作信息化为参考,在对地质资料数据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的背景、近几年的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总体框架、技术路线、数据处理、总体功能展现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和具体措施,以发挥省级示范作用,促进黑龙江省地质资料信息化和产业化建设。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字化 系统 构想
1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近几年的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
黑龙江省幅员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积累下许多宝贵的地质资料。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我省地质勘查行业中馆藏最多、最全的地质专业技术资料档案馆,截至目前,已收藏了5758种各类成果地质资料档案。
1.1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建设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建设
黑龙江省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起步于1997年,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以项目方式开展此项工作,总计完成4795 档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工作。与此同时,按国家要求电子文档汇交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已接收电子文档资料近800档。
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黑龙江省开展了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建设。该数据库已于2004年正式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公开对外进行查询服务。在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建设的同时,2002~2003年黑龙江省又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建设工作。
1.2 地质资料抢救性修复及矢量化工作
早在2000年黑龙江省资料馆就对馆藏成果地质资料保管状态进行了摸底统计,对破损严重的纸质资料进行了划分,并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抢救修复。2003~2013年已完成4期地质资料抢救性修复工作。修复后的地质资料按照电子文档汇交格式制作,形成电子文件永久保存,为今后建设数字化地质资料馆奠定了基础。2008年在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同时,又进行了图件属性库建设的试验,在完成的187档资料中选择了105档主要图件499张进行属性数据提取和采集。几年来修复完成了502档资料,文字10余万页,图件近万张。以上成果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为今后建设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做好了基础数据准备。
1.3 地质资料数字化数据的利用状况及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1.3.1 电子阅览室建设及电子资料利用状况
黑龙江省电子阅览室建于2004年,在目录数据、图文数据完成的基础上,以全国馆开发的“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为查询平台,开展了电子借阅服务,为地质资料利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工作。
同时,各类电子数据的完成,也为借阅者提供了图文资料的电子打印、资料出图及光盘刻录服务工作。
1.3.2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由于原“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开发年代比较早,所查询的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从2005年起,黑龙江省就一直筹划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开发,2012年我们立项开发了用于电子阅览室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并与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发的系统一并使用,在系统开发的同时,还申请了“省国土资源厅——地质资料服务及档案数字化项目”,该项目是将黑龙江省已经完成的地质资料基础性数据库转换为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格式,为下一步建立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黑龙江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背景、目标
2.1 黑龙江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地质资料及其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即坚持加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提高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如何能适应和满足黑龙江省矿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把黑龙江省馆藏成果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出来,面向地质勘查单位、矿山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并根据用户在生产经营和经济活动中的特定要求,对馆藏地质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开发,提供可直接用于生产、经营、科研、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成果地质资料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利用者能够将所需地质成果转化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黑龙江省矿业经济的繁荣。
2.2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随着全省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及实物地质资料检索数据库的基础工作的完成,加之在近几年完成的抢救性地质资料修复工作及矢量化工作的基础上,以基础数据为依托,以地质资料现代化服务为手段,建设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势在必行。
为实现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安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开展,最终完成地质资料档案馆所有资料(地质成果资料、地质原始资料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建成地质资料存储量大、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快捷的全省“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为一体的查询与利用、管理与服务、应用与开发的地质资料综合管理系统;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网上公开查询和利用。
3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总体框架、技术路线及功能展现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应用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框架示意图
3.1 系统结构
系统整个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
3.1.1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提供给管理人员或更高级别的人员使用,其中使用应用平台的人员都需要在本机上安装开发的应用系统。
3.1.2 浏览平台
浏览平台满足一般人员的阅读和查询使用,通过对固定的网络地址的访问,可以查询各类地质资料信息。
3.2 系统网络结构
针对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3)分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图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3.2.1 内网
内网的网络通信方式实际是在内部的局域网间完成,不涉及与互联网的连接。把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数据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都放置在厅信息中心(厅信息中心已经建立专机房),而Web服务器既能够连接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数据服务器又可以提供对外访问服务,所需要的只是在Web服务器上带有两块网卡(建议采用千兆网卡),一块连接内部网络,另一块连接外网,这样Web服务器就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而对于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数据库的维护,通过地质档案馆利用内部网络就可以完成。
3.2.2 外网
外网主要是提供对方资料信息发布和服务的层面,只要保证Web服务器具有固定公网地址就可以满足对外地质资料的检索、查看等功能。
3.3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技术路线
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和专业数据处理技术规范,对馆藏的所有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并以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仓库为主体,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建立一套全面的、快速的满足以上数字化资料综合性管理、应用及服务的信息系统,本系统采用B/S3层结构与C/S混合模式进行设计与开发,并采用先进的Web GIS技术实现地质空间信息与专题信息的发布和地质报告电子文档的查询与应用。贯穿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为以下几点:
1)地质资料(原始)采用数码拍照、扫描识别进行电子化处理。
2)地质图件采用矢量化处理方法。
3)电子文档地质报告和矢量化地质图件关联进行数据库存储。
4)把地质数据按照专业分类的方式进行综合系统(相关属性)的开发。
5)对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测试,达到最终目的。
3.4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字中心总体功能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字中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地质资料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去实现的,该系统有别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属于内网管理系统,而“地质资料综合管理应用系统”是内外兼用功能强大的服务系统。该系统建设完成后最终具有如下特点:
1)地质资料数据电子化存储管理。
2)地质资料的电子数据的查询浏览。
3)地质图形数据形成的专题空间数据库。
4)基于综合电子资料的地质电子图书馆。
“地质资料综合管理应用系统”给使用者的总体表现是一个丰富的、直观性的应用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进行不同地质专业数据的查询和使用,与以往的系统不同,该系统最终把所有的地质资料数据(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都电子化进入数据库,所以当使用者查询到需要的档案资料或图形数据的时候,同时就可以看到档案资料的内容和地图数据。
4 建议
4.1 建议国家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获取各种地下、地面的资源数据和信息,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数字化空间信息资源。而只有少量空间地质信息资源完成建库并投入独立运行服务。由于数据库的建设时间跨度大,这些数据库都具有基于文件的管理方式运作的特点。特别是空间数据库,空间与属性数据分开存放,操作孤立。数据库零碎地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个单位,格式不同,共享困难,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应用。所以国家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对当前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尤为重要。
4.2 国家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8年黑龙江省对建设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进行测算,所需资金达2亿多元。我国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发展也很不平衡,且绝大部分省级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存在项目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希望国家在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同时,应考虑省级地质资料保管机构具体情况,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4.3 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部门相协调,纳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规划
目前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积极推进“黑龙江地质矿产综合监管‘一张图’”规划,该规划就是依托国土资源政务专网,基于统一地理空间参考,整合地质资料、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等各类地质矿产基础数据。而地质资料数字中心建设既是其中一部分,又要依托于该规划。同时,将地质资料数字中心建设纳入全省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积极推动地质资料数字中心建设,使地质资料更加有效便捷地服务于矿产资源管理,促进全省矿业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