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00
联系电话:13949083182
查档咨询:13949083182
服务业务:13949083182
欢迎来到档案界!2024年12月22日
档案整理服务
大学数字档案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大学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储、展示和传播的机构。它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大学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查阅和利用。
大学数字档案馆包括大学历史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网页等多种数字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展示,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数字档案馆也可以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例如数字化文献的检索、浏览和下载,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便利。
黄少芳 刘晓鸿 张俊芳 张 瑛 孙 玲 安玉娟 叶育红 李晓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高校数字校园为数字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契机。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在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推进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地质资料 信息化 管理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地质事业发展的记录,是珍贵的社会财富,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1]。地质资料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地质工作成果的价值。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程建设、国防安全等许多行业,都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地质资料的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地勘行业地质资料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加快推进。地质学家提出建设“数字地球”,高校也在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高校资料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加快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数字资料档案馆,是高校资料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工作目标,也是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构架和加快推进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集群化,是资料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加快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1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驱动了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我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目标和任务,信息化建设已经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21 世纪的今天,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瞬息万变、飞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迅猛推进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资料与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和服务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1.2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与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的效益也成为衡量高校技术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数字校园建设为加快高校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化校园,给高校现有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带来了巨大挑战,由实物(纸质文件、照片、声像、影像等)馆藏模式转向实物馆藏和馆藏数字化并存,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将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融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
1.3 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地球科学人才的重任。建校 60 年来,培养了大批地学专业人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工作量的剧增,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地质资料使用需求急剧扩张,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野外工作对地形图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增多,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对地质报告和文献资料的查询检索率直线上升,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料的调阅使用量骤然上升。因此,常规的手工资料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只有全面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供更加高效快捷准确的管理与服务。
2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现状
2.1 现状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料档案工作是从 1976 年以后逐步恢复的。我校自 1997 年以来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档案管理;2004 年使用了资料档案管理系统建立资料档案目录数据库,逐步替换了手工目录的查询,提高了资料档案检索的速度和准确度,简化了档案检索目录制作过程,大大提高了资料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我校保存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归档的科研成果资料、地形图和地质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其中有两种属于保密资料,一种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属于国家秘密;另一种是归属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国家非公开性成果地质资料。近年来,我校在借阅、购买和使用“国家非公开性地质资料”和“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2011 年,根据国家对涉密资料加强安全管理的要求,我馆对地形图等保密资料进行了系统清理核查,在制度上和措施上保障了涉密资料的安全使用。
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校分期分批对馆藏纸质资料档案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保护纸质档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当前我校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采取档案馆自己整理,委托专业扫描扫描制作验收后入库的方式。截至目前,我校已投入专项经费近百万元专门用于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配置了存储档案数据的专用服务器及大容量磁盘阵列等设备,馆藏资料档案的数字化率已达 60%。
地质资料在环境、工程、城建、交通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用户,根据掌握的情况,不同高校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形式各有不同。例如在一些设有地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管理部门设在地学专业所属院系。而一些未设地学专业的高校,也有个别科研工作涉及地质资料的使用,在此情况下,对于地质资料的管理还处于缺位,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的管理,科研人员通过申请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处于游离状态。
2.2 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资料档案信息化将成为“数字校园”建设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和政务管理等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服务,在服务高等教育的决策咨询、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考证利用、资料开发利用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都在积极推进,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总体上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加大投入和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数字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与国土资源行业部门的地质资料管理专业机构相比较,地质类高校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有些高校还处在手工目录查询阶段,馆藏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较低,还没有构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服务平台,与院系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在线数据链接与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还不完善。
(2)基础建设滞后,发展能力不均衡。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和各类高校的自身发展情况不同,高校资料档案馆的建制和业务发展十分不平衡,与社会同级的资料档案馆相比,多数高校的资料档案馆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料数字化、信息化和服务平台建设、业务体系构建和人力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础建设的软硬件装备和环境亟待更新和改善,需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3)涉密安全的制约。个别高校由于科研成果资料涉及国防和国家军事安全,涉密级别高。为了安全保密,对资料的管理还在沿用传统的手工和物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涉密安全的壁垒,涉密安全保障技术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3 加快高校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管好、护好、用好珍贵的地质资料,是资料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协作,需要资料管理部门在观念和理念上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快数字资料档案馆的建设。
3.1 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
数字资料档案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料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实现数字资料档案馆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因此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逐步发展成以各种数字资料档案资源为对象的电子文件管理,建立资料档案数据库和网络服务系统,通过集成式数字化业务工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近期主要任务有:馆藏资料的回溯性数字化、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全文资料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库指南和相关标准制定、新归档资料的电子文件入库、资料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3.2 地质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首要工作是进行资料的数字化[2]。对于有些不宜数字化的个别资料与档案,可以实现目录的数字化。资料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因此要做好地质资料与档案在收集、征集、汇交和接收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和电子文件的管理,加强与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协调合作,健全资料档案工作网络,对于在各种科研、教学和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地质资料与工作档案,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及时进行整理、立卷、归档和入库(包括实物库和数据库)。
3.3 信息资源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网络运行体系建设是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保障,数字化存储的资料信息资源需要依靠网络体系得以体现并发挥高效作用。局域网环境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网络查询浏览等基本功能,更要具备对数字化资料的“收、管、存、用”四项主体功能,还能够保障对资料档案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对数据的安全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将分散的电子资料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连接和集成,实现对分布式的资源共享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来实现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与服务。
3.4 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数字环境下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前提条件,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对资料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与集成化,地质资料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要具有兼容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和动态发展性,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包括地质资料汇交的规范、网站和数字化资料馆的规范、对软硬件系统的技术规范和元数据规范等[3]。例如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对资料档案信息的采集,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存取海量信息的有效性,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多样性的情况下,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制作,才能使多元的资料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顺利存储、管理、使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电子公文、电子资料档案的接收、归档、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
3.5 提高法律意识,建立完善安全的保障制度
在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强化安全措施,建立严密的安全制度和保护屏障是非常重要的[4]。针对涉密资料的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措施得力的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等涉密地质资料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涉密资料安全保密制度,通过保密宣传、制度约束和强化安全管理等措施,维护国家安全权益。
3.6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地质资料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对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熟悉和掌握开发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的能力。既要广开门路吸引人才,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培训,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管理队伍。
3.7 创新思维,做好规划,逐步推进
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与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互动合作的系统工程[5],基于目前地质类高校的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不高,起点较低,全面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学习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技术,做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资料档案馆的规划,构建本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架构,逐步推进高校地质资料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数字资料档案馆,既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更是事业发展的趋势。当前,地质专业类高校的资料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硬件基础设施,还是系统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距离要实现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乘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信息化举措的东风,突破思维约束,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和信息技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使高校地质资料与档案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茹湘兰 . 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初步设想 [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4):19 ~ 22
[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地质通报,2004,(23):9 ~ 10
[3] 李裕伟 . 地矿工作信息化工程的若干基本问题 [J]. 国外地质科技,1998,(1):1 ~ 6
[4] 李淑云,卫双囤 .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J]. 山西档案,2011,(S1):46 ~ 47
[5] 邓琦 . 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档案,2011,(1):88
自1946年建校以来,档案工作伴随学校的发展 ,走过了近60 年的风雨历程。建国前的档案材料,数量很少,留下少量公文大都由当时的文秘组、注册组、庶务组、图书馆管理,由于战火纷飞,学校辗转,档案散失严重。后经几次补充,填补一些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很重视档案工作。1956年在校长办公室下设文书档案室。对全校文书档案开始集中统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停顿。1978年档案工作恢复。1980 年根据国家科委和国家档案局关于建立科技档案工作的要求,在学校科研处设立科技档案室。1983年将文书档案室与科技档案室合并成立综合档案室,隶属校长办公室领导。1990年综合档案室为学校副处级机构。1999年建立档案馆,为正处级建制。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有东北大学(张学良时期)档案、长白师院(国民党时期)档案、长春大学(国民党时期)档案、东北师范大学档案等七个全宗。截至2001年底,馆藏档案11万余卷,排架总长度为1398.75延长米。其中有教学档案15985卷;科研档案3755卷;基建档案782卷;财会档案22844卷;各职能部门形成的管理性文件67000卷;全校有教工档案6385卷(人);全校有研究生、本专科学生档案近2万卷;照片档案2万余张。我馆馆藏档案最早形成于1930年。主要内容有1949年该校接收东北大学(张学良时期)、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国民党时期)档案材料;有1946年党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大学的决定;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去东北创建东 北大学干部的谈话资料;学校在解放战争及各历史发展时期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建校以来各个时期毕业生的学籍、成绩、名册及照片;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张如心、丁浩川、革命家张学思等在校工作时形成的档案和照片等。档案馆馆址在东北师范大学校部楼一楼。现有库房、办公用房为1100平方米。配有微机11台;复印机2台;激光打印机5台;彩色打印机1台;并有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照相机、塑封机、自动切纸机等设备。我馆自1999年成立以来,年均接待利用者4000余人;查借阅档案7000余卷;利用档案核对、开出各种学历、成绩、学位、工龄等证明材料万余份;我们还提供翻译学生成绩等服务。为了满足学校工作及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要,我馆对1993年前的档案编有《案卷目录》、《全引目录》、《文件分类索引》、《教职工、学生奖惩索引》、《文号索引》等检索工具,并写有《党政工青会议简介》、《各类基础数字汇编》、《大学生、研究生论文汇编》、《组织机构沿革》、《全宗指南》等参考资料。1993年以后进馆的档案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文件级检索。
图情档系现建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本科专业。►档案学硕士专业本专业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能力,适应档案学教学、科研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导师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指导教师:金波教授、潘玉民教授、丁华东教授、吕斌教授和多名副教授。培养方向:1、档案信息化2、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3、档案学理论与发展学制:3年►情报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单位为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指导教师:吕斌教授、龚礼明研究员、赵伯兴研究员等。培养方向:1、情报应用理论与方法2、情报服务技术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4、企业竞争情报学制:3年►图书馆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图书馆数字化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指导教师:赵伯兴研究馆员、蒋永新研究馆员、任树怀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18人。培养方向: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3、网络信息咨询研究学制:3年►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受2到有关理论、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档案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修业年限:4年主要课程:档案学导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档案检索语言、档案行政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管理概论、现代制度、知识产权管理、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现代文件学、秘书学、档案复制技术、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电子政务概论、电子影像系统、VFP程序设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实践考察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上海大学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 学科概况本学科是在整合上海大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重点学科方向。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现有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3个学科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拥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和图书馆学(1981-1998年招生,待恢复)3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完整,现在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以及与社会密合度等方面已积聚了相当的实力,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模拟档案馆实验室等,具有较为雄厚的学科基础。通过本学科建设,旨在实现图情档一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将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成为上海市第一、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引领学科发展,把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建设成为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信息资源创新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本学科形成以金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有48为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讲师8人;博士(含博士生)25人。学科队伍知识结构文理兼融:48名教师中,文理分别占60%和40%,12名教授文理分别占60%和40%;年龄结构合理:55岁以上的有7人,45—55岁之间15人;35—44岁之间11人,35岁以下15人,分别占15%、31%、23%、31%;整体素质和水平较高:本学科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较强的钻研创新精神,事业新强,有推动上海大学图情档一级学科发展的强烈愿望。► 科研与教学成果本学科自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科项目35项,已完成27项。在完成的项目中,有国家社科基金“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03BTQ016)、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高[2000]14号126102119)、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行政执法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这些课题完成质量上乘,成果丰硕,共出版学术专著(含统编教材)14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400余篇。先后有30余篇为人大复印期刊《档案学》全文转载,20余篇(部、项)获各种奖励。其中金波教授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由金波、丁华东等申报的“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由金波、丁华东、于英香、陆阳、张林华共同申报的教学成果“新世纪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由潘玉民、金波、于英香、陆阳、丁华东共同申报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校局馆联合培养’机制实践与创新”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凝练学科特色,本学科在数字档案馆、企业档案管理、城市记忆、企业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五个重点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符合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在国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准。► 人才培养本学科先后为国家培养近千名本科毕业生大批优秀的硕士人才,学生培养质量上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100%;研究生毕业论文“双盲”评审一次通过率达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计300余篇,并有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姚志强的毕业论文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目前在上海市、区档案管理、图书馆和情报系统中有一大批我系毕业生担任了局(馆、所)、科(室)的领导职务,成为上海信息资源管理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基础条件建设与学术交流学科现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数字档案馆实验室等,并同上海地区档案、情报和图书馆实际工作部门和研发部门建立了25个研究生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档案学专业还与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建立了“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上海地区高校档案学专业和市档案局馆联合举办了“3+1”档案论坛、与华东地区高校建立“华东地区高校档案学术论坛”等等,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学科与国内信息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上海市信息管理和研发部门建立了良性“产学研”互助合作机制。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已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我校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档案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档案馆工作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着重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 2002 年实现当年进馆的档案可在档案馆网页上查询。第二步, 2003 年实现近 10 年的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网上查询。并且 2003 年提前实现了全校档案工作在网上立卷。第三步, 2004 年末实现馆藏全部档案文件级著录和网上查询。向数字化档案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十一五”期间,档案馆工作要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创新,按照‘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的发展思路,稳定学校发展规模,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形成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广泛开展与社会和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逐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基本框架”。 档案管理工作要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服务。坚持以“管理”为基础,以“服务”为方向。坚持依法治档、科技兴档。依法实现学校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依靠现代化手段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大档案工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力度。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一流的现代化档案资料信息和服务,建立完善适应我校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工作目标根据学校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总目标,实现档案工作与学校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发展同步,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和强化档案馆依法集中统一管理学校档案,全方位提高档案信息化服务的功能。经过 5 年的建设,在全面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师生。通过公开现行文件提供利用,促进校务信息公开。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技术,对文件、档案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使档案馆真正成为学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通过文档一体化和加速档案数字化、利用网络化进程,实现历史档案与未来档案的连接,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跨越。以数字化档案馆为新的发展目标,适应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 5 年的建设,全面实现现代化管理,使档案馆在馆藏规模、业务建设、人员素质、档案利用、服务水平等各方面进入全国高校档案馆先进行列,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人事档案升级工作顺利通过,达到国家级标准;全校性档案信息一体化的格局形成,实现档案网上立卷、目录查询及文档查询,实现数字化档案馆。▲工作职责学校档案馆属综合管理机构,它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学校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及信息资料中心。履行学校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承担着对全校档案工作的统一规划,全面的业务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校档案的接收、保管、保护、鉴定、转发、销毁、统计、开发和利用,对外承担着《档案法》规定“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的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 负责全校综合档案(包含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仪器设备、产品生产、外事、出版、财会、声像、物业、名人、教师业务档案)及教职工人事档案的审核、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2. 负责研究生、本科生的新生档案的接收、保管利用和毕业生档案的转发工作;3. 负责校史、年鉴、人物档案的编辑工作。▲工作任务1.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政策和规定, 规划全校档案工作,制订学校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负责监督、指导、检查执行情况。2. 我校的档案网络立卷系统已经运行良好,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文档归档的业务指导,保证学校电子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障进馆档案的规范与完整,指导和协助各学院、各单位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征集和整理组卷工作。3. 利用档案网络管理软件,搭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利用高速扫描仪进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处理, 5 年内通过“文档一体化”和“馆藏数字化”积累的数字档案进行开放鉴定和上网,在学校办公网内实行授权网上利用数字档案的服务,在保证安全和强化保密鉴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为全校师生提供档案共享信息,建成师大数字化档案馆。4. 完善档案局域网建设。结合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和档案馆工作的实际,完成档案馆网站的升级工作。并在馆内增设一套局域网,便于本馆信息化工作。5. 保守档案机密,确保档案安全 , 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正确处理档案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把好档案利用关,严格遵守档案开放利用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坚决杜绝档案泄密或被窃密事件的发生。6. 广泛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增强全校教职工、学生的档案意识。培训全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并对所属部门档案工作进行评比、检查、评估。7. 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人员编制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优化结构,选留专业人员,竞争上岗,提高专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现代化技术,业务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着力解决好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使之逐步趋于合理。“十一五”期间,档案馆人数至少由现在的编制 13 人增加到 16 人。▲内部机构全校档案工作网络,以档案馆为中心,辐射全校所有学院和单位。形成全校档案工作的网络体系。根据工作需要,下设若干个档案分室,实行二级管理。按照档案馆的任务和建设目标,档案馆内部机构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 2 个科(室),科室由现在的 3 个增加到 5 个。设置如下:收集指导部、人事档案部、技术服务部、编研室、办公室。▲ 档案经费档案经费单独立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经过认真核算,每年学校应下拨档案业务经费(不含设备费)为 25 万元为宜,并逐年递增。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各学院各单位对用于保存本单位归档文件所需档案装具等设施的经费,由本单位经费中予以支付。▲档案用房学校为档案馆提供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用房。做到办公、 阅览、库房三分开。档案用房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规模、馆藏档案大量增加的状况,不断改善条件,逐步增加档案馆的用房面积,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要设有专门库房并配置自动报警、自动消防和恒温、恒湿等设施。▲档案设备学校有计划地为档案馆配备计算机、复印机、录音录像、缩微等办公自动化设备,为尽快实现学校档案文档一体化和数字化档案馆新的发展目标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